古籍,不仅常年奔波于临床一线,是国家、福建省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还致力于中医学术推广。,走近国医大师:杨春波-摸准脾胃治脾胃。中医人www.tcmer.com是以介绍健康知识为主,以推广中国传统医药为特色,包含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的综合性医药门户网站。本文题目为走近国医大师:杨春波-摸准脾胃治脾胃,主要介绍“国医大师,杨春波”">
[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疾病预防]感冒后手脚麻、眼睛花?小 | |
[纪检]收受药械回扣如何定性?中 | |
[疾病预防][图文]马上停止佩戴这东西 | |
[中医][图文]她,是唯一! | |
[内科杂病]国医大师林天东:治疗慢性 | |
[医药][组图]南方医院普外科余江 | |
[纪检][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积 | |
[社会]27岁规培生在医院卫生间割 | |
文章导读:杨春波,第三届国医大师,现年84岁。9岁起研习古籍,不仅常年奔波于临床一线,是国家、福建省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还致力于中医学术推广。 |
杨春波,第三届国医大师,现年84岁。9岁起研习中医古籍,不仅常年奔波于临床一线,是国家、福建省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还致力于中医学术推广。
他提出“大脾胃”的概念,强调在承袭古训的基础上,用现代医学丰富中医理论。坐诊时以心交心,引导患者聊出更多信息,对病情全面研判。他倡议成立了福建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主张通过学术活动推动名老中医对行医经验进行梳理总结。
5点,起床、做养身操;6点,看书、写字;7点,吃早饭;上午,上班、坐诊;中午,定时午休;下午,参加社会活动;晚上,读报研习;22点,准时睡觉……
这是84岁老人杨春波的一天。晨起夜修,每周4次坐诊,不定时的查房和会诊,他一次都没落下。
杨春波步入杏林已70多个春秋。从医期间,他先后担任了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兼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临床所所长。2017年,杨春波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成为福建省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医师。
钻研多用心:
认识“大脾胃”,立足当下重创新
“相理国,医治病,道不同,理相通。”杨春波出生于中医世家,年幼时,祖父因治愈当时莆田县官吏母亲的顽疾而获赠了“医同良相”的大横匾,祖母这一番解释的话语深植在了杨春波的心田,从此影响了他用心学医、从医、研医的一生。
上世纪80年代,杨春波开始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从此踏上了研究“脾胃”之途。短短几年间,就发表了相关学术文章数十篇。
“以前的脾胃病是‘贫困病’,没得吃;现在倒成‘富贵病’了,好吃的太多,乱吃。”杨春波说,从临床来看,人们常发的脾胃病有了转变,虚证变少了、实证变多了,“脾胃湿热”开始多发,很难根治,尤其以东南沿海为主。
上世纪90年代,杨春波便开始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关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调查,搜集分析了来自福建省东、南、西、北、中五个地区的400个典型案例后,发现“脾胃湿热证”涉及面远比传统认知的更宽:除了影响消化系统外,它还与循环、血液、神经系统等11个系统、72种疾病都相关联。由此,杨春波提出了“大脾胃”的概念,还制定了基于临床基础之上的脾胃湿热证的辨别标准,被中国中西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采纳。
“以往,人们都把中医的脾胃概念理解成了一个小概念,而实际上,中医上的脾胃概念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它的外延非常宽,很多病的治疗,比如肝炎,都需要首先从脾胃上开始论证。”杨春波十分强调中西医的概念区分,但他更看重的是在承袭古训之上,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来丰富、创新中医理论,用中医的理论和思维去认识西医、诊治现代生活环境中的病症。
看病加细心:
慢工出细活,求准不怕费工夫
与其他大夫相比,杨春波的看病速度显得比较慢,别人看完两个患者了他才刚结束一个,但“慢工出细活”。
“脾胃病不同于其他病种,它不能仅靠药治疗,更靠日常的调养。”对于杨春波来说,每次看好病、开好方外,他还要向患者提一些生活小建议:吃什么、怎么吃,生活中要注意什么……事无巨细,尽可能为患者考虑周全。
杨春波认为,要做正确诊断,就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所有状态。“看病不是一件开心事,大部分患者刚来的时候都会感到紧张、戒备。”如何给患者一个轻松的氛围,让他们能够自在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状态呢?
为了建立医患信任,杨春波没少下功夫。除了幽默表达外,他还研读了很多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通过加强对患者语言、神态的分析,了解其性格特征后,“顺藤摸瓜”引导患者说出更多的信息。“信息越多,诊断才能越准确。”
有一次,一个女患者匆匆走进诊室,着装干练、神情严肃。杨春波并没有直接询问病情,而是问一句“你肯定评过先进能手吧?”让患者立刻咧开了笑容,反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的!”……就在这一来一往中,患者放松了心情,说出来了很多原本不打算说出的内容,正是这些关键信息,才让杨春波做出了更全面的判断。
在杨春波的诊室里,患者是真正的主角。他把看诊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病人,而自己则扮演引导者的身份。以幽默调动氛围,以心交心,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不仅为患者开好良方,更定制好专属的生活“小锦囊”。“要让每次看诊,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杨春波说。
教学很耐心:
逐字改病例,读点哲学很有利
说起自己的恩师,浮现在柯晓脑海中的第一个词就是“耐心”。他是杨春波带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现在已是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第一次将临床病案交给老师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再回到我手上时居然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意见。”
中医看重临床的积累。杨春波始终坚持用传统师带徒的方式教学: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坐诊、开方。而对于学生写的临床病案,杨春波更是逐字修改,经他修改后的病案后来还被中医药管理局拿去作“师承”的样板。
“病案到老师那,至少都得改三稿!”想起以前学习的日子,柯晓笑了,“就是现在,他也是这样‘手把手’指导学生写病案。”碰上有空闲的时候,杨春波还会不定期地在医院举行专题讲课,将学生汇总起来的问题一并进行讲解。
在张海鸥的学医生涯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杨春波列给她的那张特别的书单。“刚进师门,他就给我们所有的学生列了一张书单。”初拿书单时,张海鸥很是兴奋,脑子想的都是一些中医的专业书籍,可是仔细一看,却发现上面赫然列着的是《唯物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这类哲学书籍。“这跟学医有啥关系?老师却说:医学只是关于人的知识的一部分,它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都是密切相关的。”杨春波要求学生要时刻保持辩证的思维,跳出传统的框架去科学地传承好中医。
传承有恒心:
学术无止境,耄耋之年仍勤勉
做好中医传承是杨春波恒心坚持的事。中医重在积累,而如果能把个人积累化作丰富学术资源,更有助于推动中医进一步传承发展。
杨春波常说,“头发要梳理,辫子才能挥起。”然而他却发现,很多老中医行医经验丰富,却少有总结:有的是不善总结,而有的则是临床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
“60岁是中医职业的黄金期,要充分利用好才行。”2015年,在听闻中医60岁即退休后,杨春波就联合福建几十位名老中医倡议成立了福建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为退休老中医药专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之家。杨春波担任名誉主任委员。这也是全国首个中医传承研究会。
“要通过学术活动推动名老中医进行梳理总结。”传承研究分会成立后,杨春波经常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年轻学生帮助名老中医整理总结他们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还直接带动培养了一批年轻医生。他将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资源也纳入进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却长时间没有学术关注。”
杨春波还组建国家级、省级学会分会4个,创办了“福建岐黄论坛”,不定期在省内各地举行中医学术研讨。虽已年至耄耋,但杨春波依旧怀着年轻时的热情,活力满满地走在中医传承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