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思考中医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时代需要中医温病学复兴

  • 文章导读:

    难忘在SARS横扫中国南北,遍布世界十几个国家地区,夺走上千人生命之时,中医界临危受命,参加到抗击SARS的行列。虽未能全面参战,但显示出中医药对于未知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大有作为,中医药回归传染病防治队伍的呼声渐高,温病学复兴是国民的需要。

    温病学停滞与旧中国衰落

    温病涵盖大多传染病,也称疫病,最早记载始自《黄帝内经》,学说伴随瘟疫流行而发展,明清时代自成支脉,著书立说,名家迭起,其中对一些发热性传染病临床规律的认识符合当今临床规律。时代虽斗转星移,但人与致病微生物,正邪相搏的生理病理特征没有变。可惜的是温病学没有来得及与近代科技发展同步,使不同于外感六淫的戾气进一步细化,便在西学东渐中备受冷落。翻开20世纪30年代的医学杂志,满目是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对旧(中)医学的批判。本该中医为体,西学为用或中西合璧发展形成本国传染病学,无奈旧中国国运衰落,国医无颜,从此中医与传染病领域渐行渐远,及至今日防控传染病体系模式源自前苏联和欧美。

    现代传染病的归口专业管理无可非议,既有利于消毒隔离,又便于专业领域能力的提高,但是中医人员却被不自觉地剥离开传染病专业队伍,在此领域里中医药近无所作为。即使在传染病医院里工作的中医大夫也大多局限在肝炎病区,而突发新发传染病由主治感染性疾病的西医病区承担,仅存的一些老中医及温病学理法方药因没有实践机会被丢弃,在传染病领域里几乎没有中医第一时间介入和发挥作用的平台。

    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斗争无穷期

    抗生素、疫苗的发明,成功地预防和控制了天花、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破伤风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正当人类为战胜了众多传染病而高枕无忧时,SARS的无情、结核病的复燃、手足口的肆虐、甲型H1N1横扫全国……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人类与微生物的共存、与病原体的斗争无穷期。一些疾病被控制,但相应病原体依然存在,时刻要警惕老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新的传染病会突然暴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频繁的运输、探险、旅游,高速的交通工具等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加大了防控的难度。

    大疫单靠西医学应对有困难

    在传染病领域西医学占据主体,针对性强,对病原体研究深入,但应急治疗滞后。病原体变异、对抗生素耐药、特殊人群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等都使单纯对抗的思维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盲区或卫生资源使用不当。单一的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回眸1918大流感、SARS、近年手足口等疾病,我国的死亡率低,究其原因除体质不同外,也得益于中医药的保护。

    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发挥着多靶位、广适应的应急特色。甲型流感期间,多个国家级科研究部门的实验证实了中医药对甲流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抗甲流中药与特效治疗药奥斯他韦同效,中医药受到世界的关注。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更完善的医学体系必须打破中西医之间的藩篱。

    中西医优势不同,联手势在必然

    中医学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中医针对外邪,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病原体辨识能力虽不强,但针对自身组织的保护和功能的调整较突出。中医药在治疗传染病方面将疾病的主体归责之于人,固本御邪以不变应万变,简洁迅速,更适合于大疫发生时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型患者。

    而特异性免疫疫苗、特异性抗病原体治疗、危重症的救治是现代医学所长,危重症虽仅占极少数,但可剥夺生命或造成严重后遗症是难解之痛,因此中西医疗互补,势在必然,也是大众对医疗服务的渴求。于是治疗乙脑、麻疹、SARS、甲流感等都留下了中西医结合的佳绩。如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可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中医药参与治疗可以减低重症发病率,减少激素的使用剂量及其不良反应等。中医药可以在当今多种未知的突发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相信,中医温病学的传承和发展会势不可挡,我国独具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特色也会在国际传染病界推广。

    加强中医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

    这是现实和卫生事业的需要,应体现在中医温病学人才与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上,这样的体系需要医、教、研多管齐下才能实现。

    首先,人才是最宝贵的,中医院校应将有志于传染病的优秀毕业生分配到传染病医院杂病科或到传染科工作;视医院大小,中医人员应不少于30%,并逐步增加,使中医重回传染病工作队伍,培养专业化精英人才。平时治疗除肝病外的杂病为主,还要为应对突发重大疫情做准备。

    其次,邀请当地做过传染病工作的老中医组成专家组,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形成研讨、会诊机制,便于学术传承。同时,中医院校温病专业应与传染病医院长期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带学生实习的教师应在传染病医院杂病区工作,体现读经典、做临床,在学术上与时俱进。只有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中医温病学,才是有根之木,才有条件实现传染病领域的中西医并重。

    再次,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中医院、校,科研单位的作用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保障,另外中医学也不能拒绝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现代中医传染病与传统中医温病学有传承关系又有区别,传承的是取之自然的方药及其中医属性,区别的是对病原体及疾病的确诊与辨证的结合理念。

    最后,疾控中心的疫情信息虽可共享,但是立足于西医学的信息采集使得中西医对信息的利用率相差甚远,无法实现中医药在第一时间切入传染性疾病的救治。这一局面应尽早改变。

    当前中医传染病体系尚未形成,需要国家扶植,搭建中医传染病学术与人才发展的平台,复兴中医温病学,使中国的传染病防控体系高效节能地服务于民众。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