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疾病预防]感冒后手脚麻、眼睛花?小 | |
[纪检]收受药械回扣如何定性?中 | |
[疾病预防][图文]马上停止佩戴这东西 | |
[中医][图文]她,是唯一! | |
[内科杂病]国医大师林天东:治疗慢性 | |
[医药][组图]南方医院普外科余江 | |
[纪检][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积 | |
[社会]27岁规培生在医院卫生间割 | |
文章导读: |
●医学人类学是将人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应用在疾病认知、治疗实践和健康保健等医学领域的一门边缘学科。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体质为研究对象,以指导疾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为研究目的的一门学科。
●医学人类学与中医体质学,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来认知健康与疾病,将人类体质的研究置于自然、社会的整体背景下,尊重且关注生物遗传、外界环境等各种因素及由此产生的差异,目的同样旨在防治疾病、恢复健康。
●在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医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已作为西方世界的通用表达。用医学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学,不仅有利于中医的自我发展,也有助于中医更加权威地走向世界。
医学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是医学与人类学相交织,即将人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应用在疾病认知、治疗实践和健康保健等医学领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跨文化医疗系统(如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之间)的比较研究,与人类学有关的营养、人口、出生、年龄、药物滥用、社会流行病学等问题,以及人种心理学、生物医学的文化分析,还包含古病理学和疾病人种历史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人类学。
为医学人类学确定研究领域的是Arthur Kleiman(阿瑟·克莱曼,通常译作凯博文),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名誉教授,世界一流医学人类学家。他译成中文的著作有《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等。
中国医学人类学研究多从中医经典着手
30年前,中国的医学人类学开始起步,经历了译介国外学说、理论到日渐发展,并在吸收、借鉴中自觉转向本土化研究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学会相继出版《人类学研究》(1984年)、《医学人类学论文集》(1986年),标志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正式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其中,老一辈人类学家、复旦大学刘咸教授(1901年-1987年),在论文《中国古代对于医药人类学的贡献》中,以《黄帝内经》论述人体测量学的创始和血液循环的发现,以《洗冤集录》讨论法医人类学,以《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阐述针灸人类学,以《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讨论本草人类学,指出我国的医药人类学源源流长,既是体质人类学性质,又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学者王慧芳在《〈黄帝内经〉与人体测量学》中,运用《灵枢》的翔实数据对人体37个部位点进行测量,证实了秦汉时期人体测量的真实性与可靠价值,指出《黄帝内经》为医学人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学说,由国外引介传入我国,国内的研究多从中医经典着手,以探讨人类体质内容为核心,基本属于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范畴。体质人类学更多关注人类的多样性及其起源、分子生物学证据、行为研究和实际应用等。
中医体质学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几乎与之同步,中医体质学经30多年发展,在基础理论、体质分型、调控方法等方面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1982年王琦教授与盛增秀研究员的合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学科基础;1995年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出版;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成立;2005年《中医体质学》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200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正式颁布;2009年《中医体质学2008》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展望。
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内涵,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体质为研究对象,以指导疾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为研究目的,包含相关概念阐述,体质分类,体质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相关性,体质干预,以及现代体质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命题的学术体系。目前,中医体质的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正走出国门,引起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