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疾病预防]感冒后手脚麻、眼睛花?小 | |
[纪检]收受药械回扣如何定性?中 | |
[疾病预防][图文]马上停止佩戴这东西 | |
[中医][图文]她,是唯一! | |
[内科杂病]国医大师林天东:治疗慢性 | |
[医药][组图]南方医院普外科余江 | |
[纪检][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积 | |
[社会]27岁规培生在医院卫生间割 | |
文章导读: |
20岁正式踏上医途,行医七十六载,张琪从未离开过临床一线。主攻肾病、肝病等内科顽固性疾病,最擅长的是用便宜、常见的药,治好复杂、罕见的病。
为了减轻病人负担,张琪主动要求医院降低挂号费用。虽已九十有六,但他仍坚持每日读书看报,探索现代医学、掌握前沿理念,将中西汇通,各学派之学说兼收并蓄。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周三,96岁的张琪老先生一大早就会出门。这天是他雷打不动出诊的日子。
张琪,2009年被评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行医七十六载,从未离开临床一线,救人无数。他是患者心中的神医,是学生仰慕的名师,是家人眼中的医痴。
探索现代医学,掌握前沿理念,将中医学术发扬光大
哈尔滨,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国医堂里,穿上白大褂,张琪精神饱满。他将腰板挺得直直的,眼神如炬。望闻问切,一套下来,来者的毛病便已心中有数。
张琪的本事,是苦练出来的。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少年熟读中医经典,随祖父临床侍诊。20岁正式踏上悬壶济世的医途,擅长治疗内科各种顽固性疾病,如肾病、肝病等。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将肾病的治疗与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疗效显著,并带动了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肾病专科的发展。
作为中医大师,张琪对西医并不排斥,他至今仍坚持每日读书看报,探索现代医学、掌握前沿理念,将中西汇通,各学派之学说兼收并蓄,“时代推动中医前进发展,就是要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
特诊室的两个大柜子,被一本本病历和行医笔记填得满满的。随手翻出一本,上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还有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的重点。学生张晓昀告诉记者,这只是张琪全部病历和笔记的冰山一角。“老师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情都记忆犹新,哪怕是20年前的病历,只要看一眼就能想起来当时的情景。患者复诊的时候,我们是翻病历看,他却是脱口而出。不是记忆力有多好,只因全在走心。”
张琪以毕生精力,以仁心仁术,挽救千万生命,也将中医学术发扬光大至全国、全世界。北京人刘巧凤常年周身出汗,浑身无力,看遍京城名医却无效,经张琪治疗半月后出汗减少,1个月后痊愈。来自韩国的金允真患上严重的肾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张琪为其把脉开药,邮寄到韩国,服用数周,病情渐稳。比利时人杰克·贝兰克不远万里从布鲁塞尔飞到哈尔滨,来时步履蹒跚,张琪用中医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
“病人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应该一视同仁”
“病人绝无高低贵贱之分,应该一视同仁。”是张琪常挂在嘴边教育学生的。张琪擅长治疗的肾病,不是“富贵病”,越是生活在寒冷潮湿、贫困劳累的人,越可能患病。为此,他主动要求医院降低挂专家号的费用,有时候病人挂一个号,想两个人一起看病,张琪细问原因,才知是家里困难,实在出不起两人的费用,张琪便两个都看,没有一点敷衍。
张琪对待病人如同亲人。请他诊病的大都是重患或疑难病,有的病人精神恍惚,说话语无伦次,他却从不催促,只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听。“有的患者一股脑倾泻出来,一说病情就是十几分钟,他从来不打断,总是认真听。”张晓昀说。
“我跟师出诊多年,老师对待每个病人都是一样认真。”张晓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张琪从早上出诊到中午将近1点,给最后一个患者看完病,正准备换衣服离开,一个四五十岁农民模样的人闯了进来。原来他是没有排上专家号,却希望张琪帮他看看,医院的工作人员试图让他离开,张琪却说:“患者不容易啊,大老远来的,给他看看。”他又将白大褂重新穿上,认真看完了病,患者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张琪最擅长的是用便宜、常见的药,治好复杂、罕见的病。“开药的时候,别总想着出奇方,要多替病人着想,多开些普通的价低的药方,代替名贵药材,同样能实现治愈的目的。”张琪总是这样对学生说。
38岁的汪洪芹是一名中学老师,几年前,原本身体健康的她突然开始持续低烧,“3个月里跑了无数医院,抽了上百管血,花了好几万,烧就是不退。”2015年元旦,她拖着病体来到中医药科学院,“虽是第一次见面,却让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和无尽的力量,他的眼神很坚定,告诉我病会好的,开了一周的药,只花了200多块钱,没想到这药还没吃完,烧竟退了。”
回忆过往,汪洪芹红了眼眶:“3年过去了,每次取药路过特诊一室,我都会驻足凝望张老坐诊的位置,那是让我的人生重新点燃希望的地方。”
“看病是我最开心的事儿,出诊不能停,没商量”
“别以为我是他女儿就有特殊关照,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严格要求,父亲对待学生从来一视同仁。”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主任医师张佩青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女儿,又是学生。“我跟着父亲学到了老一代医者的严谨和创新精神。父亲很少对子女和学生进行说教,从来都是以身作则,他不说,你看他怎么做。有时候事务太多想偷点懒,看到一大把年纪的父亲还在坚持出诊,什么也不说了,接着埋头苦干吧!”
“说得再多,不如亲眼来看。我坚持出诊,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更多更快。”张琪说,师承教育的重点在临床治疗上,在老师出诊时,学生们通过侍诊的形式,在临床上掌握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当老师遇到有意义的病例时就会现场给学生讲解,使学生通过长期跟师学习,耳濡目染,将老师的学术经验学到手,在临床用药和临床疗效上有所提高。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践,将教学工作寓于临床实践中。通过师承教育有效提高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老师出诊,我们只要在旁边观摩一小会儿,比自己琢磨一宿都有用。”学生潘洋说,“我上交的病案和论文,他全是逐字逐句为我进行修改,重点地方还用红笔标出,让我总是感慨于老师的严谨态度。张老作为我们敬爱的导师,倾囊相授、言传身教,不仅使我在学术及医疗技术上受益匪浅,更让我懂得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意义所在。”
七十六载春秋,张琪教授共培养医学博士40名,医学硕士8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9名,博士后4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拜师学员20余名。
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体力不支,家人劝张琪别再出诊,在家颐养天年,却被他一口回绝:“看病是我最开心的事儿,出诊不能停,没商量。”一向性格宽厚的老人,只在这一件事上显得执拗。张琪说,每当看到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治疗后摆脱病痛,便觉此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