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

  • 文章导读:

     

    在“ 援物比类”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中充斥了大量的隐喻式概念或称之为“ 概念隐喻” , 隐喻于中医药语言中可谓无处不在, 藏象学说中的,’自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中药学药物的“ 四气五味” 方剂学制方原则讲求的“ 君、臣、佐、使” 治疗原则中的“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无一不是基于隐喻的。特别是病因学上“ 六淫’盯七情” 病机上所言之“ 上热下寒洲表寒里热” 在探讨疾病的发生时,《灵枢五变》明确提出“ 请论以比匠人”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将“ 治未病”形象地譬喻为“ 夫病己成而后药之, 乱己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 此处之“ 比”“ 譬”无疑是汉语学界称之为“ 比喻”的修辞学方法, 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以往的研究多从思维模式的立场进行探讨, 或称之为“ 意象思维”或称之为“ 形象思维”或称之为“ 类比思维”等。其实意象也属于隐喻的“ 家族成员” , 因为意象中的“ 意”与“ 象’之间的关系也同隐喻一样建立相近或相关的基础之上, 所以, 从功能意义上而言, 意象即象喻。从隐喻的角度看, 虽然其功能不限于意象的“ 图像化”和“ 实体显现” , 但通过呈像而实现认知目的无疑是隐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隐喻,’“ 类比唁, 两者确有相同之处, 即皆有“ 相似性”的成分, 但严格地来说二者之间亦有不同。隐喻是根植于人类的概念系统, 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有效工具。隐喻和类比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然而,语言学家们只是把类比看作一种单纯的语言变化机制,并没有注意到它在人类思维过程中与隐喻思维是紧密联系的。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在隐喻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诸多学者曾以“ 类比”探究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但缺乏或没有对“ 概念隐喻”生成的探讨没有阐述中医病因学渊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没有揭示中医病因学论概念隐喻”的逻辑特征更没有说明中医学家是如何应用中医病因学说中的“ 概念隐喻”进行判断推理的没有人进一步发掘中医病因学说“ 概念隐喻”的认知意义。仅以中医病因病机概念中的“ 寒徕看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 当我们说病人“ 感受寒邪” 这句话是什么意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无非是病人发病前有气候的变化、或病人没有及时增添衣被以保暖、或因天暑炎热以取冷的经历等等, 特别是病人表现出“ 发热恶寒, 身痛无汗, 脉浮紧”的症状。甚至可以说病人有无感寒经历都不主要, 关键是要青‘ 发热恶寒, 身痛无汗, 脉浮紧”的症状。“ 寒邪”这一概念的形成,简要而言是来自于人们的体验与联想。气候变化的寒冷

    人们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恶寒也是人体能够感受得到的,很自然地使人们将气候变化感受到的寒冷与人体发病时的恶寒联系起来, 认为人体之所以出现恶寒是感受了自然界的寒冷, 并将其称之为寒邪。需要明辨的是此处寒邪之寒是对自然界的寒冷之寒的借用, 它可以表述为以下的语句“ 体内之寒邪”尉自然界的寒冷”。但我们应该时刻清楚的是这是一个隐喻, 体内之寒邪与自然界的寒冷两者存在于不同的“ 域” , 这和我们说“ 时间是金钱”没有本质的区别。尚需进一步阐明的是中医病因病机概念中的“ 风、寒、暑、湿、燥、火”并非六种“ 个体”而是六个“ 范畴”, 使人们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应用了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 原型,而形成的概念隐喻。

    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的意义

    长久以来, 中医概念模糊不清、指称不明成为一些人不理解和不相信中医理论的原因, 也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人低毁攻击中医的“ 口实” 。“ 告别中医”一个最主要的论点尉中医没有指称” 。事实上, 隐喻是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指称实在。隐喻对一般指称进行悬置,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种“ 二阶指称”。它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这种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理性陈述加以解释和说明。科学隐喻的这种方法是对客观实在的一种语境化的把握, 而语境必然是有特定限制的。所以, 只有语境的不断重构, 才能给定隐喻语境的存在及其把握实在本质的有效性。如前所言‘体内之寒邪”是“ 自然界的寒冷”正是以“ 自然界的寒冷”来指称‘体内之寒邪”

    “ 中医不科学”观点的出现, 若抛开别有用心的动机外,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源于对中医语言的误读。故笔者多次强调如果谁想研究、评判中医学, 那么他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在明白中医学使用的是一种什么语言的基础上, 才能明白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要明白中医学的语言就必须对其语言进行分析, 明白这一语言如何生成如何使用。隐喻生成过程事实上包含了特定语词意谓的多重使用, 而这正是隐喻生成的不可避免的方法论的展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语词意义的时间扩张与空间延伸密切伴随, 语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不断转化,语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也相互关联。所以, 在语形的层面隐喻是被构造的, 在语义的层面隐喻是被转化的, 在语用的层面隐喻是被选择的。在一个特定隐喻的生成过程中或它的方法论要求的展开过程中, 这些层面是内在地统一的和同时作用的或者说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相互作用给出的系统结果。因此, 一个隐喻描述必须在语言转换的语境中历时地加以理解。“ 真理就在于离开了语境我们便绝对地一无所成。”如果我们立足于语境的整体性去分析隐喻的方法论意义, 会发现如下特征隐喻方法是理解与选择的统一隐喻方法是经验与概念的统一隐喻方法是语义结构与隐喻域之间的统一隐喻方法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如果仔细的考察隐喻的逻辑有着如下之特征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隐喻本质的可能世界逻辑特征、隐喻真值的模糊逻辑特征、隐喻推理的不明推论逻辑特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类的认知过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发展的, 隐喻就是这样的一个有效认知工具。,’心智是涉身的” 、“ 思维是无意识的”、“ 概念是隐喻的” , 这三个基本的命题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基础, 也是拉柯夫“ 体验哲学”的经验主义基础。

    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 探索未知的领域, 就必须借助隐喻这种普遍认知手段, 将己知的概念系统投射到未知的领域, 以获得新的认知。所谓隐喻性语言缺乏科学语言的精确性, 在科学语篇中只能充当“ 辅助性角色”的观点是片面的。隐喻在科学理论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且也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成分。亚里士多德说“ 隐喻是天才的象征, 它不是能够学会的,因为好的隐喻意味着从相异的事物中觉察到其相似性的能力。”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无一不彰显出我们祖先这种天才的能力, 在现有的自然科学领域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理论像中医一样富集如此众多的隐喻概念, 并如此之行之有效。令人遗憾的是隐喻在国内外多领域的如火如茶地研究并未或很少引起中医学界的关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急需研究的是在认知视野下从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医病因病机隐喻概念, 阐明中医病因学说“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揭示中医病因学说“ 概念隐喻”的逻辑特征诊释中医学家是如何应用中医病因学说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判断推理的。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