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肾火为龙火,因肾为水脏,龙为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中。龙火本宜潜,但也易妄动,此理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引后天八卦乾坎做了很深的解释。
●补火能引火归源之理近于引力问题。人体上外部阳气对下内部阳气有一个引力态势,如阳虚,则这种引力优势更为明显,虚阳受上外部阳气之引而上浮外越,成“水寒而龙起”。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外部阳气抗衡或牵引的力量。
龙火的含义
要论龙火,得先从相火说起。相火是相对君火而言的。习惯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但其源均在命门。相火可为少火、亦可为壮火,即可正、可邪。若为邪火,多有“妄动”两字作后缀。
狭义的相火是指肝肾火,统称为“龙雷之火”或“雷龙之火”。若再细分,则肝火为雷火,因肝于后天八卦配震卦,震为雷;肾火为龙火,因肾为水脏,龙为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中。至于是否属病态,关键还得看此火有否妄动而离位。震为雷,亦为动;龙性暴烈,易动难驯,因此,相火妄动常指这两者。
我们常说的“相火以位”或“阳欲守位”,多指龙火(命火)宜潜,但龙腾九天常伴雷动九霄,两者往往同时发难,因此一般不会刻意截然分开而论。
对于龙火,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有深刻认识,主要引坎卦为解:“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
至于龙火为何宜潜?郑氏云:“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注:乾为天,又可喻龙,其卦三个阳爻,为纯阳之卦,坎为水,其卦二阴爻中夹一阳爻,故谓:“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
对龙火妄动之理,郑氏曰:“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其识可括为,见热证未必是真热,见虚火(龙火)未必是阴虚,以理相推,因“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则其意即是龙高一尺则热显一尺,此热由水高(阴盛)而致,故“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大部分教科书论热时大致是热分虚实,实热则清热,虚热则滋阴,几成定式。无异于默认虚热与阴虚几乎同义,有时虽也提及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但证候描述多是戴阳等接近回光返照的表现,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的较常现象作了虚夸,使学习者误以为,这是较罕见的阳气欲脱之重证。因此,一见虚热,即习惯与阴虚挂钩。以致郑氏慨叹:“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指肾水旺)阳虚(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
实际上,虚热之证,阴虚、阳虚所致者应各自参半。阴虚之火,因龙无法潜游于浅水中,水浅则龙升,这容易理解,因此,滋阴降火是治虚火常法。至于阳虚阳浮,除郑氏的水高龙亦高之见外,清代罗东逸《内经博议·足少阴肾藏病论》中的“水暖而龙潜,水寒而龙起”亦堪作参。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思考,以体温浸于暖水中自然最舒服,水太热或太寒均为所恶。参人以推龙,龙为虚拟的水中生物,其性阳动,类坎中真阳,性虽喜水,但也不应喜反差太大的寒水。
因此,扶阳抑阴以治浮火,以罗氏之解则为:“水暖而龙潜”,以郑氏之解则为:“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
其实,以补阳来治龙火之患,实践上首见于《伤寒论》之通脉四逆汤。《伤寒论》317条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四逆汤的某些用法亦属此用。而理论阐明,当肇自唐代王冰,其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大义时说:“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后世的“以火逐火”或“引火归原”法实是《伤寒论》之用及王冰所论之滥觞。虽则郑氏的一团烈火论与引火归源论不完全相同,但笔者认为,两论实可互补,现代善用桂附姜之医家,亦多循这两种思路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