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文章导读: |
儿童脾阴虚多有新特点
在对脾阴不足儿童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其症状会在上述基础上有所改变:
一是脾阴不足的儿童,不一定食少,甚至有可能胃口奇好;这与脾阴不足与胃阴不足有时相连出现有关,但这亦提醒我们脾阴不足也可有此类症状。此类儿童,喜食肉类而且胃口奇好,症状越严重的儿童,食用蔬菜的份量越少,而肉类的食用量越大。
二是脾阴不足的儿童大便干结者多,或者大便前半部分干燥,后半部分溏薄。
三是脾阴不足的儿童唇色鲜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脾阴不足的儿童往往唇色鲜红,颜色突出,这是其显著特征。
四是脾阴不足的儿童往往脾气大,性格急躁,容易发火,容易多动。这与脾气不足引起的倦怠乏力相反。
五是脾阴不足的孩子,往往不易入睡,或者入睡后翻滚不安,盗汗严重,这往往与脾阴不足累及心阴虚损,因而虚烦不寐相关。
六是脾阴不足的孩子,往往下眼袋肿胀,而且微微发红。因为眼睑为肉轮,对应于脾,脾阴不足者,会因为虚热而导致下眼袋微微发红。
七是脾阴不足的儿童容易反复感冒,抵抗力下降。
以上内容,是对脾阴不足新的补充,因为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脾阴不足的人群以儿童居多,这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儿童脾阴不足诊断指征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
脾阴虚的用药
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提出了脾阴不足的治疗法则及用药。“宜:补脾阴,兼制肝热,甘平,酸寒,淡渗。酸枣仁、白芍药、石斛、白扁豆、莲肉、橘皮、山药、苏子、五味子、木瓜、桑白皮、车前子、茯苓。”在这段文字中,缪希雍阐述了滋补脾阴的法则,从中可以基本看出缪氏滋补脾阴的心法。
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产妇腿疼的病案中,缪希雍论述了前医治疗不当的原因,他说:“向所饮药虽多,皆苦燥之剂,不能益阴。”缪氏认为,性味苦燥之药物,对滋阴无效,所以无法见效,而应该使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为主;生地黄、甘枸杞、白茯苓、黄柏为臣;甘草、车前为使”来治疗。因为缪希雍用药诊断准确,因此效果极好,是“投之一剂,辄效,四剂而起”。
由缪希雍所使用的药物,笔者可以分析出以下思路:
一是缪氏擅长使用酸甘柔润的药物,比如:木瓜、白芍、五味子等药物,与甘草等药配合,取“酸甘化阴”之意。
二是缪氏擅长使用滋补脾阴的药物,比如山药、莲子肉、白扁豆等药物,皆有滋补脾阴的作用,因此为缪希雍所常用。
三是治脾不忘调肝。考虑到脾阴常与肝阴相关联,因此缪氏非常注重滋补脾阴的同时调补肝阴,使用酸枣仁、白芍、木瓜等柔肝之品,使得肝气自平而脾自健。
四是滋补五脏之阴。因为五脏实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百损。所以缪希雍常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等滋补五脏之阴,使得诸阴得补,则脾阴自足。
五是滋补脾阴不忘通调。缪希雍在使用滋补脾阴药物的时候,常常使用通调之品,比如橘皮、紫苏子、茯苓、车前子、薏仁等药物,为的是滋补不滞腻,补而不呆,气机得以流畅,从而取效更佳。
六是滋阴兼以清热。缪希雍在滋补脾阴的同时,还往往稍微使用一点清热之品,比如桑白皮、黄柏等,此种药物虽然不多,但是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是缪希雍的用药心法。后世叶天士倡胃阴之说,用药基本以缪希雍的经验为蓝本,使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扁豆、甘草等药物;而后世吴澄脾阴不足治疗的用药,也基本是取法于缪氏的。可见,缪希雍关于脾阴不足的用药心法,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为中医临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其意义非同凡响。
纵观中医的发展,总是紧密地贴近时代特征;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给中医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脾阴虚症候的频繁出现,也需要中医从业者多加思考。而明代名医缪希雍建立的脾阴理论,恰恰为我们打开一扇门,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理论基础。这一几乎被人们忘记的理论,今天看来,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应该在缪希雍的理论基础上,对此加以研究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解除众生的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