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马新云(1919-2000),男,汉族,教授,主任医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儿科学专家。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院务委员会委员,河北中医学院老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马新云出生于儒医世家,誉满津门,素有“马家儿科”盛名,至今四世业医已有100余年历史。其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北宋名医钱乙,最推崇的理论是《小儿药证直诀》的五脏辨证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治病求本 必护胃气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李杲曰:“诸病从脾胃而生。”吴登在《不居集》中云:“故凡查病者,必先查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勇怯,脾胃无损,诸可考虑。”故马新云无论治疗内伤虚损,还是外感伤食,皆注意顾护脾胃。尝谓:“脾胃为脏腑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化生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五脏则安,故医者治疗不可不察脾胃之虚实。”
尤其脾胃不足乃小儿生理之特点,如苦寒攻泻之品入胃,恐伤其胃,使其胃气受损,升降失调,而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故多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以护胃之三仙、厚朴、砂仁、陈皮、鸡内金之类。
他认为小儿用药量宜轻,以调理脾胃为先,不可妄用滋腻之品。如马新云曾说:“小儿用药量不可过大。以防伤其胃气,尤其苦寒重坠之品更要慎用,不得已而用之,但量要小,中病即止”,“虚损之候亦不妄用滋腻之品,要以调理脾胃为先,俾脾胃运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健全。若一概补之,脾不得运化,也无济于事。”强调儿科医者,首重胃气,不可贸然攻下,以损脾胃。
四诊合参 舌诊为要
马新云在诊断中强调四诊合参,并重视舌诊的重要性。尝谓:“四诊之中以望诊为先,望而知之谓之神也。望诊之中舌诊为要,小儿险恶重证,于迷离疑难之时,往往脉证不一,加之小儿哭闹不安,诊脉更为困难,此时唯舌可验。如舌色之深浅、苔之润燥,昭若冰鉴,最可为凭。”
他验舌于伤寒、温病,辨证用药,每获良效。如伤寒发热,舌质鲜红少苔,伴高热严重、气急鼻煽,用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连翘、鲜芦根、栀子、黄芩、鱼腥草;舌质淡红苔白者则加橘红;舌质红燥而干乃阴液耗伤,多用鲜生地汁、石斛、玄参、知母养阴增液。
马新云重视钱乙五色诊法并有所发挥,提出:“小儿眉间发青,多风气盛,多主重病或发高热,惊风需防于患;两眼睑下垂为水湿上泛,膀胱气化失司;两下眼睑发青或发黑晕为脾虚湿困;鼻端发红或黄如橘色为湿热内蕴;发结如穗为积滞不消。”体现了望诊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性。
外感解表 中病即止
小儿外感为儿科疾病之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旦护理不当易被邪侵,轻者咳嗽、流涕,重者发热、咳喘、纳呆厌食,治疗时在表者疏风解表,入里者可表里两解。但“伤寒下不宜早、温病下不宜迟”,故伤寒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以麻黄汤汗而发之,汗出恶风营卫失调者,多以桂枝汤取效。
但无论哪种方法均应中病即止,不得久用,因麻黄汤发汗解表,目的在于通过发汗而祛邪,病随之而愈。若已发汗复发汗者必会伤阴,导致气阴不足。桂枝汤专为表虚营卫失调证而设,如服桂枝汤汗止不恶风,则不宜再用,缘多用使毛孔收闭,邪闭于内不得发散于外,病不能速愈。
又如外感风热并见便秘溲赤者,可解表通下共用,但是便下热结后,应随之停药,改为扶正达邪之剂,以防攻邪伤正。中病即止是从小儿脾肺不足,胃气不健考虑的,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则不能耐受苦寒攻下之品,如病情须用也要恰到好处,以既能祛邪又不伤正方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