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中医药史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国医”是我国医学界自古沿用迄今的历史名词,亦即专指中医。两年前我国将某些在学术临床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通过相关领导部门的审核批准,由宣传媒体公布,誉之为“国医大师”。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崇高称誉,他们在中医药学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属于代表性的人物。

  读者也许会想,为什么会有“国医”这个名称?敝见认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其主要的学术内涵奠基于“儒学”,这也是中国医药学与国外西方医学在学术渊源、脉络等方面的区别。我国的儒学,堪称是“国学”的主体,而历代的中医亦可称之为“国医”。说明规范、合格的中医是以儒学打基础的。我出生在民国时期,当时有诸多城乡的中医挂牌执业,每每在诊疗处,标示“国医X X X诊所”,我在上海生活二十余年,当地的颇多中医往往是如此悬壶行医的。

  我国古代已有“国医”记述

  “国医”之所以是一个历史名词,那是因为我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述。我阅读的古代医学文献不多,印象中很早的医药论著中,似未见“国医”二字,但在宋代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里,记述了北宋疡医王蘧在元祐三年(1038年)曾患背疽而“召国医治之……”(许叔微的引文原见王氏《经效背疽方》,原书已佚失不传)。又如宋代名医常器之是一位精于内、外科及伤寒学的名家,在常氏之后,有一位名为史源的外科医生,他在所著《史氏治背疮方》中提到前辈医家常器之时,称之为“国医常颖士(名)、器之(字)”。其后,明代名医梁学孟有专著《国医宗旨》,是一部内科杂病的撰著,此书现存明代万历年间刻本传世。清代也有以“国医”作为标示的著作,如康熙年间张仲岩所撰《修事指南》,该书又名《国医制药学》,刊本颇多。嗣后又有晚清徐时俊撰写的《国医学指南》等。

  民国时期用“国医”名称者颇多

  迄于民国时期,用“国医”二字作为机构、诊所、书名、期刊名或明示中医专业的相当多见,其中尤以上海、北京、天津、四川等地更多。由于上述地区专家所占的比例较大,今特举例作一简介。就全国而言,当时在国内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管理机构,名为“中央国医馆”(焦易堂任馆长)。各地相关机构如上海的“上海国医公会”、“上海国医研究院”、“上海国医研究学社”、“国医书局”等;并有《国医新声》、《国医导报》等杂志。北京市(当时名为“北平市”)则有“北平市国医分会”(后改名为“北平市国医职业分会”),还有“北平市国医讲习会”、“中央国医馆北平药学讲习所”等;而北平的中医期刊有《国医求是》和《国医砥柱》月刊等。天津市有“天津市国医研究会”(该会主办《国医正言》杂志);四川省有“四川国医学院”、“成都国医学院”等,该省并主编《国医改进》月刊问世;其他诸多城市不一一列述。关于出版的医籍注明“国医”二字的亦颇多。如上海校经山房刊行的《国医药物学》(赵海仙撰)、《国医初步读本》(李和铃撰)、《国医临诊秘典》(张达生、萧熙合编)、《国医新论》(陆士谔撰)、《国医诊疗学》(胡善庐编)等。我比较熟知的上海市中医前辈医家,如恽铁樵曾撰《中央国医馆与恽铁樵往来之文件》,丁福保撰《国医补习科讲义》,还有中医文献大家曹炳章曾编撰《国医集汇录》,胡安邦编《国医生理学》、《国医病理学》、《国医开业术》,吴克潜编撰《国医实用诊断学》,朱国钧撰《国医生理新论》,李涵馥撰《国医指南》,邱骏声撰《国医舌诊学》,包识生撰《国医学粹》等。业师秦伯未先生在“秦氏同学会”曾编写《国医讲义六种》,作为早期课徒之教材。再者,上海国医书局曾编辑《国医小丛书》34种。此外,甘肃丁冠青撰《国医史略》;天津王趾周撰《国医伤寒新解》;四川熊宝珊撰《国医创伤精要》和《国医外科针度》,傅仲山撰《国医伤科方式》等。

  凡此,体现了在这一段历史时期,运用“国医”这一名称者颇多。之所以如此,敝见认为:这可能是医学中的“西学东渐”后,社会上西医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中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标示“国医”专擅而有别于西医的缘故。“国医”作为中医药文化具有标识性的名词,当前亦正由中医药从业人员予以继续沿用,如今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刊行了杨志勋主编的《国医启蒙教育读本》等,说明今后仍将长期予以沿用,并展现它的学术特色。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