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中医药史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从儒生学医现象,谈谈宋朝“儒医”产生的原因

  • 文章导读:"儒医"顾名思义,就是通晓儒学和医学的一群人。"儒医"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朝廷的一则诏令中,宋代儒生们习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从"罢黔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起,儒家学者成了儒士的主体。医,作为技巧,被认为是一种贱业。学医被一般为士者所不齿。那为什么宋朝会出现大量的儒医呢?让我们通过本文一探究竟。

    一、 宋代儒医

    宋代之前,医者的社会地位低微,甚至医者自己都因此而耻为医。医学对社会的作用不是很显著,这就决定了医学不被朝廷重视,不被儒生认可,医者始终处于不被社会认可的边缘地带。宋代以后,尚医的风气盛行,使得研医的儒生大量产生,并逐渐产生了儒医概念。

    被称为"儒医"的这批人,广泛活跃于社会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医学知识丰富,受到朝廷的重用,并得到朝廷和社会相当高的礼遇,儒医逐渐从社会的边缘地带朝着社会的主流地带发展。宋代儒医的产生不仅仅受个人爱好或机缘的影响,也受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宋代的"儒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最高水平的医者的代名词。

    二. 宋代朝廷推动了儒医产生

    1.宋代朝廷抬高了医学、医者的地位

    宋代之前,医学被视为雕虫小技,一些儒生虽然精通医道,却唯恐别人以医家视之。这种情况到了北宋就发生了变化。宋代朝廷重视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资。整个朝廷对医学极为重视。从皇帝至庶民都视医学为一门重要的学问,医者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北宋初期的统治者在马背上征战多年,认识到军事医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权建立以后,为了安定社会稳固统治,朝廷采取文治政策以休养生息,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和完善的医疗制度成为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

    (图二:影视剧中的宋代皇帝)

    宋朝的很多皇帝都关注医学,甚至学习医学。北宋9个皇帝中,至少有5个熟悉医学,并且都有亲自为人疗疾的经历。皇帝们对医学的热爱客观上抬高了医学在民众和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医者的地位,并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医学热"。"上之所好,下之所趋也",大臣和民众受皇帝行为的影响逐渐放弃对医学的偏见,不再以习医行医为耻,开始逐渐正确地认识医学的价值和医者的重要性。

    2. 宋代的医学教育、医学制度进一步完善

    宋代朝廷广纳民间子弟学习医学,医学教育由太医局负责。朝廷培养优秀的医生的同时,还规定各地医学学生要修五经中的一经,以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这样,医学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门技术传授了。朝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强习医者的儒学素养。

    (图三:中医中药)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学医,朝廷还对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规定在实习考核中为上等的医学生月给钱十五千,中等者给钱十千,下等者给钱五千,以此激励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宋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政和期间,"州、县学分别置医学斋,教授生徒。每路从现任官内,选出两位在医学上颇有造诣者,到诸州检查教习,《内经》、《道德经》置博士,《圣济经》兼讲。"(《宋史》记载)

    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医学生的医学水平和个人素养,保障了从医队伍的质量,也扭转了社会对医者的态度

    (图四:中医器具)

    3.朝廷从思想上破除歧视医学的观念

    最有影响的就是以"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为旨的范仲淹,他认为医学中利己、救人、救天下的精神是很伟大的,做一个良医也是儒生不错的选择。范仲淹作了宰相后,还在奏议中提出:"所贵天下医道,各有原流。"他认为医学也是"圣人"该学习的。这些代表官方立场的言论,对扭转儒生对医学的态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宋代新儒家伦理哲学唤醒了儒士为医的自觉

    1. 宋代"格物致知"的学风的形成。

    格物致知,提倡对万事万物的体察,而穷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程氏遗书》)"格物"的目的是"致知",这种由技进道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经典束缚的解放,给学术思想界带来一种新鲜活力,在这一学术思潮下:不少宋儒也把研讨医学作为格物致知的内容

    (图五:儒学书籍)

    如我国古代医学史上仅有的四次与医学有关的尸体解剖事件,就有两次发生在宋代。这与格物致知思潮不无关系,还有一些儒士并不行医,却又钻研一点医道,他们是把医学作为一种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智力结构,通过对医学的"格"而达到儒学的"知",虽然目的不是医学,客观上却促进了医学发展,格物致知思潮缩短了医与儒的阶梯,加快了儒医结合

    2. 儒家伦理精神促使儒者行医。

    儒家的伦理观又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医术虽是小道,却是实现儒家道德理想的途径之一。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新儒家带动了对儒家伦理的重新认识。"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已任"的类似宗教狂热精神得到了宋代知识阶层的响应和拥护。虽不是每个宋儒都能实现这一道德规范,但它的价值却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宋儒的这种崭新的"大丈夫之志"也反映在对医学的积极参与。作为儒的前途可能穷达不同。达,可以辅佐皇帝,利泽生民,恩及天下,实现政治抱负,穷,若想实现其伦理价值,济人利物,则"舍之良医,未之有也。这就把儒士为医提高到利泽生民的境界。

    范仲淹生价值新的追寻,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穷达不同境域下都要实现人生价值和道德理想的心理状态和强烈愿望。行医施恩于人成为宋儒在"穷"时实现价值的途径。换句话说,实现济人利物的伦理价值是宋儒参与医学的主要动机之一。

    (图六:范仲淹画像)

    宋代儒学的强大,医学的不断发展,促使两者关系日趋紧密。在此过程中,儒学在理论上起主导作用,使医学理论儒学化,并使其变得精致。同时,儒学对医学的重视影响了医学的发展,加深了医学与儒学之间的融通。医学在宋代的儒生看来,是一种可以满足"格物致知"的要求,实现儒生"济世救民"理想的学问。

    总之:

    宋代儒医的大量出现,应该主要归因于宋代的朝廷和宋代社会的变革,因为它们为儒生习医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客观上看,儒医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晶,宋代是儒医大量出现第一个有利时期。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