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方剂学院 >> 图解本草 >> 叶类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介绍】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特异香气。茎钝四棱形,绿色或绿紫色,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5cm;叶片皱,卵形至宽卵形,长7~13cm,宽4.5~10cm,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并有细腺点。轮伞花序组成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直径约4mm,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萼钟形,具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下唇稍长,2齿;花冠白色至紫红色,二唇形,上唇顶部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花筒短,长2~2.5mm,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浅裂。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mm,具网纹,果萼增大,长至11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一年生草本,生長勢強,株高60~150公分,分枝多,具有特別之香氣;莖直立,鈍四稜形,紫色或綠紫色;葉對生,葉形大,葉面呈紫紅色皺褶狀,卵形或圓卵形,先端突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鈍形,邊緣深鋸齒;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堅果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1月。


 


【拼音名】Zi Su

【别名】赤苏(山西、福建),红苏(河北、江苏、广东、广西),白苏、黑苏(江苏),白紫苏(西藏),青苏(浙江),香苏(东北、河北),野苏(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苏麻(湖北、四川)。

【英文名】Perilla Stem
 
【拉丁名】药材Caulis Perillae 原植物 皱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 Var. Crispa (Thunb.)Hand.-Mazz.、尖紫苏 P.Frutescens (L.) Britt. Var.Acuta(Thunb.) Kudo
 
【处方名】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商品名】紫苏,赤苏。以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佳。
 
【药性说明】本品辛温行散,叶轻入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入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此外,又解鱼蟹之毒。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用途】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
 
【主治】风寒头痛,肢节疼痛,寒泻。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临床应用】1.治疗寻常疣:鲜紫苏叶外擦患处,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一般3~5次可愈。 2.治疗子宫出血:将紫苏制成每ml相当于原生药2g之水提取液,分装成5ml安瓿。使用时以无菌棉球、纱布或擦镜头纸浸润紫苏液贴敷于出血处。

【注意事项】气虚或汗多者少用之。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茎。
 
【产地分布】紫苏Herba Perillae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等地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等地所产者品质佳,销全国并有出口。
 
【化学成分】1.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Perillaldehyde)约55%,l-柠檬烯(l-Limonene)20~30%及少量α-蒎烯(α-Pinene)。还含精氨酸(Arginine)、枯酸(Cumic acid)、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 (Cyanidin 3-[(6-p-coumar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等。 2. 野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 ketone)、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酮、紫苏醇(Perilla alcohol)、二氢紫苏醇及丁香酚。
 
【制剂】苏叶煎剂有缓和的解热作用, 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本品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药理知识】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采收】6~8月间当花将开时割取全草,剪取其带叶的嫩枝,晒干;或趁新鲜时切成长约1cm的短段,置通风处阴干。割下的主茎称为"嫩苏梗"。
 
【加工炮制】除去杂质,用水浸泡后,润透,切片,晒干。

【来源考证】出自《本草蒙筌》。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