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方剂学院 >> 方药研用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临床中药用量该如何确定

  • 文章导读:

        剂量,事关中医疗效,然而剂量,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近年来,当大多数临床中医师还在四平八稳地开着剂量在10-15g间游移的“调理方”时,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民间草根,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传为佳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
     
        这些敢于突破《药典》、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医人,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确确实实的疗效给了他们十足“底气”。当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种用法日趋普遍,人们不禁思考:相比“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原旨,现在临床普遍的小剂量、多味药的处方,是否过于平庸和求全?对当今大剂量用药屡起沉疴的现象,我们该怎样理解和看待?
     
        仅仅把大剂量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吗?还是寻根溯源,回归本意,将教科书的“经方一两折合3g”更改为10g或15g,普遍加大经方剂量?或者从实验角度出发,研究其量效关系,以求科学证据?11月5日,在中医杂志社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主办的“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研讨会”上,十几位中医临床、中药、文献等领域专家,围绕这一话题,讨论得如火如荼。
     
        临床中药用量是否要限定
     
        中医人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剂量这几两几钱的差异是最有讲究的。然而一项调查发现,某医院的千份处方平均用药18种,剂量都在5g~15g之间,频率最高的是10g,从未出现4g、7g、13g等剂量。
     
        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说,从中医文献看,明代以前的方剂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后的剂量,就基本同现在了。经方剂量后世究竟折算多少,从3g到16g,多种意见始终没有统一。而通行的教材,则采取“古之一两即现之一钱”,三两折合9g的做法,为了方便,临床开方常用10g。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药研究所肖小河认为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医生不敢超越《药典》,怕担负法律责任;二是沙锅容积有限,中药煎煮需加10倍的水,而处方通常在10味以上,这限制了每味药量都不可能太多。三是中庸和谐思想,使药量不会过于峻猛。但是,“这种用量,几乎是忽视了中药的量效关系。”
     
        肖小河提出,加大中药剂量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从药材角度看,中药也存在耐药性问题,何况由于盲目引种,中药材的道地性减弱;传统文献中,补阳还五汤等大剂量应用屡见不鲜;清末的“火神派”也重用附子干姜上百克治疗危重急症;从有效成分分析,如青蒿素治疗疟疾需口服1g有效,按0.5%的含量分析需用药材200g,远超过药典规定的9g,此外当代中医的大剂量用药经验等,都证明“加大中药用量可能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举措”。
     
        他建议,中医临床处方尽可能“味少而剂重”,这样既可以“药专而力宏”地针对性治疗疾病,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药开发和基础研究。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