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方剂学院 >> 方药研用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方药用量策略之一 因病施量

  • 文章导读:

      因病施量,我们称之为与病相关的量效关系,简称“病量效”。

      这里的病,是指疾病的种类及病势。“因病施量”的策略可概括为:对需要长期调理的慢性病、上焦病、轻浅的疾病(正邪相当或病邪轻浅),小剂量用药即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治疗这类疾病剂量宜小。而对危重症、沉疴痼疾、病邪深重的疾病(一般邪实盛或正气虚极),剂量宜大。正所谓重剂起沉疴,小量则杯水车薪,恐于事无补。

      而且,因病施量具体包含“随病施量”和“因势施量”两方面内容。

      随病施量

      随病施量指根据疾病的种类施量,包括调整单味药物的剂量和整方剂量。

      “病”决定药量

      一病有一剂量阈。同一中药,主治疾病不同,用量亦当有别。因一药有多效,其在不同剂量范围内,发挥不同功效。如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就有“半夏一两降逆止呕,二两安神催眠”之说,并在其《吴鞠通医案》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如在卷一中所论及李氏医案:“六脉阳微之极,弦细而紧,内而饮聚,外而瘰痛,兼之内苛,饮食减少,得食易呕,乃内伤生冷,外感燥金之气而然,以急救三焦之阳与阳明之阳为要。”

      书中处方以姜半夏六钱至一两取其降逆止呕之效,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昼夜不寐,给予《灵枢》所载半夏秫米汤,其中姜半夏用二两以取其安神催眠之效,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又如河北省名老中医,内科杂病专家刘沛然擅用细辛治疗疑难杂病,他认为“药量不同能改变药的性能及方剂名称,并能转化定局与变局的关系。”所以其在用细辛的过程中,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给予15~150克不等的用量。比如治疗寒厥吊阴腹痛,细辛用15克温经发表;治疗传导性耳聋,细辛用30克宣通耳窍;治疗静脉炎用60~120克温通血络。

      “病”决定方量

      单方在临床中具有多重功效,且功效的体现亦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患者的疾病。现笔者以临证应用不同剂量半夏泻心汤治疗两种疾病的病案为例加以说明:

      病案1:半夏泻心汤治疗痤疮1例。

      患者,女性,23岁。以“面部痤疮5年,便秘3年”就诊,就诊时症见乏力,精神疲惫,眠差,无食欲,大便4~5日一行。舌淡红,苔微腻,脉弦细沉偏弱。中医辨证为脾虚胃滞,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调理脾胃。

      组方:清半夏15克,黄连6克,黄芩9克,党参15克,厚朴30克,枳实30克,酒大黄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5大片。水煎服。患者服药14剂后,诉面部痤疮减轻80%,便秘明显好转,大便每日1次,精神转佳,睡眠改善。

      病案2: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1例。

      患者,女性,57岁。确诊2型糖尿病6年,现血糖控制不理想。就诊时诉胃胀,无食欲,大便干,1~2日一行。舌颤,苔薄白,舌底瘀,脉沉略弦。空腹血糖12.1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mmol/L,糖化血红蛋白8.9%。中医辨证为脾虚胃滞,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清半夏15克,黄连45克,黄芩30克,干姜12克,党参30克,知母30克,枳实15克,炒白术30克,酒大黄6克,炒酸枣仁3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患者服上方加减45剂,胃胀基本消失,大便每日1次。再查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

      上述两案虽均以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然病案1所治之病为痤疮,黄连、黄芩小剂量调理即可收功;病案2所治之病为糖尿病,调和脾胃同时,重在清胃热,降血糖,黄连黄芩若用小剂量则于降糖无益。

      中药与化学药物一样,在剂量与疗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很多中药只有当达到一定剂量时才能发挥某种功用。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