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女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痛经妇科名老中医治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哈荔田经验

    哈氏认为痛经的发病机理不外乎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所致。在治疗上,强调着眼于“不通”这一主要矛盾,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

    ⒈温而通之:痛经因脾胃阳虚者,疼痛特点为拘急孪缩,抽引作病,喜温喜按,经量少,色谈,舌淡苔滑,脉象沉迟,或伴见腰膝冷痛,酸软无力,食欲不振,呕恶便溏等症状。治疗大法,总以温通为原则,但前者属实,常用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为主,温化瘀血;后者属虚,恒用理中汤、小温经汤为主,温阳通经。

    ⒉清而通之:痛经之属于热型者,主要因肝气郁久化热,血热气实,肝络不通所致,若兼有湿热下注,则可并见小便赤涩,带下黄浊等症。治以清热凉血通经为法,多用丹桅逍遥散或陆九芝清热调经汤加减,兼夹湿热者,则伍用苦寒燥湿之品。临床尚有因湿热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者。治疗则需以清热燥湿为主,配合滋阴凉血化瘀之昧,多用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加减。

    热性痛经也有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相火不藏,肝络不能条达而形成者,治疗原则虽然也以清通为法,但不用苦寒辛燥的药物,以免枯涸其阴。宜用滋阴涵阳,壮水制火,佐以活血通经之品,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类加诚。

    ⒊行而通之:痛经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其证属实,治当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滞,活血消瘀两个方面。偏于气滞者宜调气定痛,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偏于血滞者,需行瘀定痛,多用膈下逐瘀汤或琥珀散加减。

    ⒋补而通之:痛经之因于虚者,治疗原则宜补而通之,特别在经期往往还侧重于通。虚性痈经尚有气虚及血、血虚及气的不同情况,前者多有气短无力,心悸少寐,纳呆便溏之类症状,治从心脾,兼予行气化瘀。

    [高春媛,等.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罗元恺经验

    ⒈气滞血瘀证

    ⑴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延胡索、乌药、枳壳、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红花丹皮甘草

    加减法,经量过多者可加益母草山楂炭;经量过少者,可加牛膝丹参

    ⑵田七痛经胶囊(自制方·已投产),田七末、醋炒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广木香、冰片。

    用法:每日3次,每次3~6粒

    ⑶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等分为末。每服6g,先用醋调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

    ⒉寒凝血瘀证

    ⑴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方):干姜肉桂、小茴香五灵脂蒲黄、没药、延胡索川芎当归赤芍

    加减法:恶心呕吐者,去没药加半夏吴茱萸;昏厥者先针刺人中,灸足三里三阴交

    ⑵良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方):肉桂牛膝、莪术、当归川芎、芍药、丹皮人参甘草

    加减法:疼痛明显者,可加入延胡索,并用田七末冲服;恶心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半夏;包块明显者,加入三棱。

    ⒊血热壅阻证

    ⑴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方);生地柴胡牛膝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枳壳桔梗甘草

    加减法:月经过多者,可去川芎加入益母草、地榆;月经过少者,加入丹参丹皮

    ⑵清化饮(《景岳全书》方):生地、芍药、黄芩丹皮麦冬石斛

    加减法:为了增强其止痛作用,可加入香附行气以止痛,或冲服田七末。

    ⒋精血亏损证

    ⑴归肾丸(《景岳全书》方):当归熟地枸杞、山萸肉、淮山药杜仲菟丝子茯苓

    ⑵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法:为了避免熟地之滋腻及加强止痛作用,可加入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止痛。

    ⑶调肝汤(《傅青主女科》方):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巴戟天阿胶甘草

    ⒌阴虚夹瘀证

    ⑴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方):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⑵二至九(《医方集解》方):女贞子、旱莲草。

    ⑶失笑散(见前)

    本分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二至丸养育肝阴,失笑散化瘀止痛,三方配合,具有标本并治之妙。

    [高春媛,等.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