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中含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妇女,尤以40~50岁发病率最高。据尸体解剖统计,35岁以上的妇女,约有20%以上患子宫肌瘤。肌瘤可单发亦可多发。据生长部位可分为子宫体肌瘤及子宫颈肌瘤,按其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又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及阔韧带肌瘤。子宫肌瘤生长过程中,可发生退行性变。绝经后,不再有新的肌瘤生长,原有的肌瘤可萎缩甚或消失,但如绝经后肌瘤反而增大迅速,应警惕恶性变的可能。其恶变率约为0.5%~1%,多发于绝经前后妇女。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但约有20%~50%的患者有如下临床症状:下腹部包块;月经异常,或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或淋漓不断;腹胀,腹痛;便秘,尿频;带下增多;部分患者可有不孕、流产、早产史;失血严重者常可继发贫血。
子宫肌瘤属中医“癥瘕”范畴。癥瘕者谓妇女下腹部包块,有形可征,有块可掬,坚硬不移。《内经》称为瘕聚。《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灵枢·水胀》有”石瘕”的记载,日:“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其症状描述与子宫肌瘤颇为相似。“瘕”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日:“妇人宿有瘕病,…桂枝茯苓丸主之。”隋代《诸病源候论》对癥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指出“癥瘕者,皆由寒湿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强调癥瘕的发生与妇女经期产后不慎摄生有密切关系。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癥瘕一病“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褥不善调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癥瘕。”对病因病机的描述更为确切。明代《校注妇人良方》、《证治准绳·女科》指出癥瘕形成与瘀血关系密切,《济阴纲目》则提出了痰瘀互结可致癥瘕的见解,清代《妇科玉尺》更强调情志失调瘕癥瘕为病的关系。
可见历代医家对癥瘕病因病机的认识,外因强调风冷寒邪入侵或湿邪、热邪与气血搏结,气血运行受阻发生癥瘕;内因强调情志过极,气机郁滞,脏腑气血失调,导致“邪气往来”,日积月累,渐以成瘕。
治法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大法。《灵枢.水胀》提出石瘕的治法“可导而下”,首先使用泻下逐瘀之法。《金匮要略》指出妇人“瘕痼害”的治法“当下其瘕”,采用缓攻之法,提出第一张治疗癥瘕的缓攻方剂~~桂枝茯苓丸。另外,张仲景所制定的大黄 虫丸、抵当汤、下瘀血汤对后世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癥瘕有深远影响。《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导引”一法可“荡涤五脏,津润六腑……癥瘕破散即愈矣”。《外台秘要》采用内外合治、消补结合的方法,以攻、消、导等法促“恶血出”,然后以调补气血药补之。《校注妇人良方》总结前人经验,多采用三棱、莪术、桃仁、水蛭、虻虫等化瘕之药,对癥瘕的治法主张以“固元气为主,佐以攻伐之剂”,“当以岁月求之”,以上认识对后世采用补虚化瘀,攻补兼施的治法治疗癥瘕开创了先例。此外,《济阴纲目》指出治疗癥瘕应加行气化痰消瘕之品,善治癥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对癥瘕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而王清任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癥瘕,并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对后世影响颇广。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癥瘕的病因病机、治疗均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在病因上强调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在病机上认为“瘀血内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治疗上,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攻邪不忘扶正。这些观点对我们认识、治疗子宫肌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不断深入。现代多数医家均认为“ 瘀血内停“是本病的病机关键,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治疗大法,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借助各种检测手段,了解肌瘤患者内分泌、血循环等方面的改变,力图进一步阐明肌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