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疾病治疗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中西医治疗

中医疗法

治疗原则: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1.药物疗法

内服:肝肾亏虚者服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血气滞瘀型选用七厘散、跌打丸;寒凝血瘀型以独活寄生汤加减。

外贴:活血止痛膏、狗皮膏、关节止痛膏等。

外洗:海桐皮、艾叶、红花、刘寄奴、酒军、川椒、川牛膝茯苓泽泻、路路通、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青皮等,酌情加减,水煮熏洗,每日一剂。

2.推拿按摩

点按揉压跟部痛处,捋顺足底经络,循经点穴,揉按太溪、昆仑涌泉、大钟、三阴交、照海、然谷、承山阴陵泉等穴位。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消肿止痛。手法多用于以下类型的疾病:

跟下脂肪垫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膝屈曲60°,先用拇指揉压跟下,手法宜和缓,再用手掌根部拈揉推捋足跟,然后双手对合,掌根扣压足跟两侧,施行揉按法,最后点按涌泉穴,拿捏太溪、昆仑承山等穴。

跟腱止点滑囊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膝屈曲60°,医者一手拿住患足,先令踝关节跖屈,另一只手拇指指腹揉按跟腱及止点,拿、弹跟腱,再令踝关节背伸,使跟腱紧张,点按小鱼际,揉压跟腱及滑囊处,最后拿捏小腿三头肌,点按承山、太溪、昆仑涌泉等穴。

跖筋膜炎:患者仰卧或俯卧,下肢伸直。医者坐于治疗床的足端,先点按揉压跟下及跖筋膜,再做分筋、理筋,捋顺跖筋膜,点按涌泉,拿捏太溪、昆仑等穴,最后在足底实行擦法,以使足底发热为度。

3.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技术,疗效确切,多用于经其他疗法治疗效果不佳的跟下脂肪垫炎和跟骨骨刺、跖筋膜炎患者。

操作:常规消毒、铺孔巾;局麻;小针刀刺入至病变部位,行纵行松解;压迫并无菌包扎伤口。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可结合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该疗法对跟腱止点滑囊炎患者要慎用。

4.针灸治疗

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处方: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加减:痛引小腿者加承山、阳陵泉以柔筋止痛;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血瘀者加膈俞、太冲以活血祛瘀;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复溜以补益肝肾。

操作:太溪、昆仑穴采取互相透刺法;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灸法有更好的温通作用,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的患者。

西医疗法

1.消炎镇痛:对疼痛不甚的,可选用布洛芬、消炎痛、扶他林等药物,也可外抹涂用扶他林药膏。

2.封闭疗法: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适用于疼痛较甚、压痛明显的患者。可用曲安奈德或复方倍他米松,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稀释后做痛点封闭。

3.手术:对跟骨高压症引起的疼痛,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做跟骨钻孔减压治疗,以减小髓内静脉压力,缓解疼痛。

链接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中医学把足跟痛的病因病机分为三类:

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肝肾亏虚型:肝肾二经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生活防护注意要点

1.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2.穿对鞋子:穿鞋宜用宽松的软底鞋,如旅游鞋等;走路时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软垫,或用足跟垫,以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和损伤。

3.理疗热疗:除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外,晚上临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左右,或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红外线灯、家用理疗仪等设备上,温热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

4.温水泡脚:对使用外用药的患者,用药前最好用温水泡脚,以利于药物的吸收,然后再外用擦剂或膏药。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