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对于《伤寒论》笫46条的“阳气重”、第27、29、30条的“无阳”、“亡阳”,后世注家多以阳热解,其实此是经方独特的理论概念,通过论中诸条内容分析即可明了。
1.从“阳气重”可发汗看:对比第27条、46条、48条可知,阳气是决定能否发汗及发汗的轻重,如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与27条正好是对子,彼“无阳”,此“阳气重”。对于阳气重,经方大师胡希恕指出:“阳气,即津液,注家多谓为阳热实非。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阳气重”,“此处以气血分阴阳,津液亦属阳,故阳气非指热证,而言津液。津液在体表充斥盛满故脉浮紧,以麻黄汤发汗治疗。服麻黄汤后,病人症状减轻,但发烦、目瞑,就是心烦而闭目,是因日久体虚误治时,服药中病后发生的瞑眩状态,瞑眩的原因在于阳气重。”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出后表解,可知随汗出的尚有邪毒水气等,故此津液涵盖了营养人体的津血和多余的体液。后世注家以阳热解,出现明显纰漏,如张志聪谓:“此言太阳合并于三阳,用麻黄汤而后衄者,阳热盛而宜解也……所以然者,太阳合阳明少阳之气在表,而阳气重故也。”认为本条是阳气重为三阳合病是明显错误。对于三阳合病的治疗,仲景有明文用白虎汤治疗(219条)。 再看笫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热多寒少当然是阳热明显,但仲景说“此无阳”,很明显,阳不是指阳热,而是指津液虚少而致脉微弱,第46条麻黄汤证脉浮紧,是因未汗出,津液充斥盛满于体表故脉浮紧,因称阳气重,因此据脉微弱为津液虚而判称“此无阳也”。又因仍有发热恶寒,知表未解而里热已显,故呈太阳阳明合病,这里的无阳,是指与阳气重相反而在表的津液虚少,不能再用麻黄汤大发汗,只能小发汗同时兼清里热,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表清里。对此,张志聪注解谓:“今热多寒少,乃寒已化热,阳热多而本寒少,脉微弱则表阳乘虚内陷,故曰此无阳也。”谓表阳内陷则无在表之阳。前说“阳热多”,后又称“脉微弱是表阳乘虚内陷”,既称“无在表之阳”却用麻桂发表,明显自相矛盾。 又如第48条:“二阳并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者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可小发汗,意同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阳气怫郁在表,是说津液在表充沛,可用熏蒸等法发汗解表。 由以上三条可知,《伤寒论》所说的阳气重、阳气怫郁在表,是指津液在表充盛,可用较强有力的麻黄汤一类药发汗,或用热熏蒸大发汗;而无阳是指在表的津液虚少,只能小发汗解表。 2.从汗出亡阳以复其阳看: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汗出是津液,可知令阳气微即津液虚少。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脉阴阳俱紧是伤寒之脉,本应无汗,但表虚不固,津液外亡而反汗出,亡津液多而由表阳证转为表阴证少阴病。这两条都是说汗出亡阳即是亡津液。第29条过于发汗使津液大伤,出现厥逆,咽干,烦躁吐逆,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生津,以复其阳即恢复胃中、人体津液。第30条:“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甘草干姜汤可使“阳气还”,结合第29条甘草干姜汤能“以复其阳”,再看“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可知亡阳是指亡津液,以复其阳、阳气还,是指津液恢复。 3.从亡阳致谵语、惊狂看:第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以火劫大发汗造成津液、津血大伤即为亡阳,津血不足以养心则惊狂。又火攻火邪与表热合而入里,激动里饮上犯头脑亦是其因,治疗用桂枝去芍药调和营卫生津液,同时以蜀漆治里饮,并用龙牡敛精镇静安神共治惊狂。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亦是论述发汗则亡失津液而致谵语,如脉短则说明津液亡失严重至极,故主死;脉和缓者,津液尚存,故不致于死。 4.从阳气内陷成结胸看: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结胸是水与热结,阳气内陷显然是津液内陷与热结于胸胁而成结胸病。 5.从亡阳之脉象看:第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这里的少阴病脉微,是指脉微欲绝之脉,是津液将竭,即亡阳之脉,故不可发汗。阳已虚,是承前说津液已虚,津虚致里虚血少,故尺脉弱涩。因津液虚甚,仲景称为亡阳,故称不可发汗、不可攻下。再看第46条“阳气重”的脉为浮紧,而第27条“无阳”之脉为微弱、第211条“亡阳”之为脉短,皆是因血管中的津血少,可知亡阳是亡津液。 6.从阳绝于里致大便硬看:第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这里不但明示阳绝于里为亡津液,而且阐明阳绝于里、亡津液是造成大便硬的主要原因。若把“阳绝于里”释为阳热绝于里,显然讲不通。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这里的浮为阳者,是八纲概念,谓浮为卫气强于外,主表,故谓为阳;芤为阴者,芤脉主营气、津血虚于内,故谓为阴。浮芤相搏者,即指热和津液相互影响,营卫不谐,常自汗出,必致热者愈热,虚者愈虚,津液外越则胃气生热,终必致阳(津液)绝于里,大便成硬。本条“胃气生热,其阳则绝”同时提出,显然阳不是指热。大便硬的成因主为津液丧失,但有热伤津而结实者,亦有不因热而汗出津伤者,即称为“阳微结”,如第148条明确了“大便硬……此为阳微结”,对此,后世注家有各种见解,因对这里的阳微结不理解,而影响了对本条、对半表半里、对六经实质的认识。其实这里的阳微结,指津液微结,是相对于阳明里热实结说的,阳明里实结因汗出伤津、热甚伤津,故其阳明内结甚、大便结实甚。此阳微结因汗出少,仅头汗出,且里寒无热而津伤,故津伤轻而致大便干,此即阳微结,显然阳指津液。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伤寒论》第46条等所述“阳气”、“阳”是指津液,是经方于古代出现的独特理论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