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基于三因学说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

  • 文章导读:从治未病角度讲,“三因”之中,内因最为重要。人体情志不仅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所联系,而且对生理、心理之偏倚、衰退、变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三因学说”理论内容的挖掘、运用应与时俱进。基于“三因学说”,提出“内修、外防、注节制”的治未病理念,使其在现代养生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南宋时期,它继承发扬了《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的病因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因学说”,为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中医学病因分类包含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即七情,发自脏腑,外形于肢体;外因,即六淫,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不内外因,即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三者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彼此相互影响。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强调对疾病的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最佳的生命活动状态,也是治未病所追求的机体健康状态,即阴平阳秘,保有充足的正气来抵御邪气侵袭。

    笔者试从三因学说解读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通过提高预防理念以期维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医“阴平阳秘”理论与健康状态的联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一直以来“阴平阳秘”被视为人体的最佳生命状态,其内涵不局限于阴阳的平衡状态。在内是阴精充足,阳气适配,阴阳之间处于相互转化、制约的平衡状态,在外是机体与外环境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平衡是处于动态的,阴阳的“和合态”即“阴气和平,阳气闭密”的状态。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寒热平衡、气血顺畅可以作为衡量机体健康状态的指标。阴阳平衡的抽象概念用寒热来衡量,是将其直观具象化,阴阳失衡表现于外的疾病状态可以通过脉象、舌象来反映。

    以阴阳的平衡状态来衡量健康状态,“阴阳失调”和“阴阳离决”即为疾病状态的两个表现,“阴阳自和”为治未病的终极目的。三因学说对中医治未病有很多借鉴意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精妙而简练的叙述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破碎,相反,它在时间的打磨下熠熠生辉。“不内外因”的概念更是涵盖很多内容,如社会适应性、道德健康等。未来医学将由疾病治疗转向对机体健康状态的干预,以患者为本,注重从病因上防止疾病的发生与转变,将是维护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从“三因学说”阐释治未病之理

    有效控制“内因”是治未病前提条件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陈无择明确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定名为七情,其“三因学说”在干预“内因”上重视调摄情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言“神静则宁,情动则乱”,强调情志过极引起疾病是七情作为病因的前提条件。同时,七情致病广泛,其致病最易影响气机,致气机紊乱。所以,陈无择在治法上重脉象变化的同时,更强调分辨虚实以及气机的调畅。

    从治未病角度讲,“三因”之中,内因最为重要。人体情志不仅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所联系,而且对生理、心理之偏倚、衰退、变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情感过程是由心神主导,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来源于对外界的认知,外在的因素与内在的情志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情志精神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现代的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情志因素与生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精神愉悦,气机畅达,脏腑功能正常,才能达到“形与神俱”的境界。因此,通过调心养神、调动积极情绪、合理有效地宣泄消极情绪,可以维护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的健康状态,达到养生保健目的。

    适度顺应“外因”是治未病必要条件

    在外所因为六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归为“寒、暑、燥、湿、风、热”,它们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外因道法自然,与同类相召。应当遵循天地四时自然之气的变化,保有自身充足的正气,外防邪气侵袭机体。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阴阳消长与四时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四季的生发、成长、肃杀、闭藏,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适应性做法。比如意识方面,从春季的“生而勿杀”到冬季的“使志若伏若匿”;起居方面,从春季的“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到冬季的“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些都是人对于天时的改变所应作出的顺应天时的应对,而这种应对可以助人养生。而对于更短的时间周期,比如一个月的变化,《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这一段即说明人的气血随月亮轮廓周期性改变,发生规律性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的了解,人们可以选择调节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规律。对于一日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阴阳之气在人,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一日之中阳气的生发、充盛、衰减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要根据阳气的生、隆、虚选择运动的方式。其下文中提到“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指出应该根据阳气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

    合理节制“不内外因”是治未病先决条件

    不内外因与饮食、起居相应,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制有度,方能趋安避险,合乎自然,做到因时、因地、因人调护养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五味入口,赖脾胃运化,内合于脏腑,化生为后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是谓天地之气滋养人体。饮食失宜属于“不内外因”,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净,都会导致脾胃功能损伤。《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提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从而可以“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因此,五味对于人正常机能的运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重在强调顺应自然界变化而避虚邪,保持清心寡欲以增强体质。

    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等的风险。拥有健康的睡眠,要清楚地认识到一天中规律睡眠的重要性。中医学“午时一阴生”与“子时一阳生”的理论都强调了午睡和夜间睡眠对机体阴阳变化的影响。午睡有助于“初生之阴”的生长,但不宜久睡,夜间良好的睡眠利于阴阳调和,遵循“起居有常”的养生指导原则,对于加强自身正气以及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生活节奏来讲,睡前保持平和的心态,远离电子产品,避免饮用茶、咖啡、酒等对心率有刺激性的饮品,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也尤为重要。

    “不内外因”将被赋予更多科学内涵

    内因、外因在某一确定或不确定的时间、地点、事件上共同出现,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杂合为患。不内外因无法完全脱离内因、外因而单独存在。针对现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内外因将被赋予更多的科学内涵。

    比如身体的“过用”问题。《素问·经脉别论》提到“生病起于过用”。所谓“过用”,是指对于某种人体机能的使用超过了其本来所能承受的限度。结合现代的社会环境,“过用”可以以过度的劳累、熬夜等形式表现出来。

    此外,“不用”的状态也常常引发疾病,比如久坐,研究表明久坐对人的影响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如青少年久坐可能会显著增加成年期短睡的相对风险,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疲劳程度与久坐存在显著正相关,还有研究表明久坐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久坐的青少年腰痛发病率也更高。

    综上所述,在了解健康的同时,也有必要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不健康状态,而这些状态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探索出需要注意的部分,据此认识健康背后的逻辑,拓展不内外因的范畴。

    祛除病因是实现阴平阳秘的重要途径

    陈无择认为,“六淫”为天之常气,先从经络流入,内含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乃人之常性,先从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不从邪气、情志所生的,为“不内外因”。陈无择治学缜密周全,客观分析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常常相互错杂而致病。陈无择非常注重病因,其目的是正确施治,“分别三因,归于一治”。明辨病因,进而祛除病因,即为养生保健的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一般指思想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儒、释三家对此皆有发挥。道家认为人应该顺着自然的本性,而不应该对其添加诸多的“伎巧”,因为“巧者劳而智者忧”。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与现代心理学对于精神健康的部分观点不谋而合。不同于道家,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约束”来防止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过度”,以此维持整体的和谐。因为佛家思想自传入以来,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发生了碰撞,它的思想有着道家和儒家的影子,而其中对于健康与养生有重要意义的就是圆融思想。所谓圆融,就是圆满融通、破除偏执。通过顺应自然、控制自己的欲望、破除对于自我过度的执念,都是祛除病因之法,对于疾病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对亚健康状态的易感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外感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失度等是亚健康人群的易感因素。“三因学说”对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的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机体状态,“不内外因”对其影响尤其重要。

    “三因学说”理论以预防疾病为主,对“三因学说”理论内容的挖掘、运用应与时俱进,使其在现代养生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基于“三因学说”的理念,笔者提出“内修、外防、注节制”的治未病理念:一是内调情志,以防七情所伤;二是外防六淫邪气,因时、因地、因人调护;三是注意饮食、节制房事、顺应社会以及杜绝“过用”与“不用”等情况。(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5月第29卷第5期,谷献旦 温州市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促进会  张洪岐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