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保健][图文]子宫肌瘤是什么原因 | |
[用药常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联合用药方 | |
[养生保健][组图]这不是养生是找病 这 | |
[疾病预防]染发剂烫发剂中的化学成分 | |
[用药常识][图文]这类常备药18岁以下 | |
[男性健康][组图]秋葵真的能“壮阳” | |
[优生优育]维生素D,孩子补对了吗? | |
[优生优育][组图]网红神药保婴丹包治 | |
[养生保健]科普:“吃啥补啥”与“以 | |
[养生保健][图文]每天鲫鱼汤孩童为何 | |
[女性保健]警惕:紧身衣与子宫内膜异 | |
[养生保健][组图]可乐会“杀精”? | |
[用药常识]止咳糖浆要辨证用 | |
[房事保健][图文]三种姿势改善内分泌 | |
[养生保健]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常加班 | |
[男性健康]男性那活儿多长算是正常? | |
[疾病预防]青少年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安 | |
[优生优育]母乳喂养会让身材走样? | |
[中药炮制][组图]以“双循环”发展格 | |
[维权]满月宝宝错服处方药 药店 | |
[男科验效方][图文]陈伟民自拟九子生精 | |
[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
[医药]原卫生部部长高强:“与病 | |
[产业][组图]亚洲经验 守护医药 | |
[女性保健][图文]子宫肌瘤是什么原因 | |
[用药常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联合用药方 | |
[养生保健][组图]这不是养生是找病 | |
[疾病预防]染发剂烫发剂中的化学成分 | |
[用药常识][图文]这类常备药18岁以下 | |
[男性健康][组图]秋葵真的能“壮阳” | |
[优生优育]维生素D,孩子补对了吗? | |
[优生优育][组图]网红神药保婴丹包治 | |
文章导读:为尽快建立免疫屏障,广西、湖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均已陆续开展12~17周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按照省联防联控机制的部署,湖南也将全面启动12~17周岁青少年疫苗接种工作,8月1日启动15~17岁人群接种,9月拟启动12~14岁人群接种,预计10月底基本完成。那么,这一阶段的孩子接种哪种疫苗比较安全?哪些情况不能接种?接种疫苗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
青少年儿童使用的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
目前,获批未成年人中使用的疫苗只有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所和北京科兴中维两个厂家生产的新冠病毒灭活苗。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以上两种新冠疫苗在3~17岁人群中的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与成人相近,它的剂量和剂型和成年人的疫苗是一样的。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在研发、试验、审批、上市、储存、运输、接种等全程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有完善的疫苗冷链系统保障,储存和运输均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接种单位、医护人员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和严格审核,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接种。
青少年儿童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吗?
有必要。虽然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以轻症居多,但越是无症状或轻症患者,越是在新冠病毒的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后,仍有可能转化为重症,并出现涉及心脏、肺、肾脏、大脑、皮肤、眼睛和胃肠道的多系统疾病。更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的变异毒株“阿尔法”相比,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感染毒性更强的“德尔塔”变异株。因此,未成年人接种疫苗势在必行。
接种后有
哪些不良反应?
儿童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的程序和成年人一样,也是两针,间隔3~7周。接种后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酸胀、瘙痒等局部症状,个别可能会有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通过适当休息,症状可在2~3天内自行消失。期间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如果症状在2~3天内不消失反而加重,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接种第二针。
可以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吗?
接种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中间至少间隔14天,但如果出现外伤、狗咬等特殊情况需要打破伤风疫苗或狂犬疫苗的,则不受14天间隔的限制。
接种疫苗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定要有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陪同下前来接种,携带身份证或户口本(二选一)、预防接种本,并如实提供近期健康状况和禁忌症等情况。接种前避免劳累和空腹,放松心态;接种后一定在现场留观30分钟,如出现不适,请及时联系留观现场的工作人员。接种当天不洗澡,3天内不游泳,1周内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
接种过程中配合接种点工作人员做好健康码、行程码查验和体温测量等防控措施。排队等候或接种后留观时,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社交距离。
哪些情况不能打疫苗?
孩子不建议打疫苗的情况和成年人基本相似,如果孩子正处于急性发病期,如正在发热、咳嗽的,应暂缓接种;患有先天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者,对疫苗成分过敏,或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的,以及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不建议接种。需要提醒的是,疫苗都没有100%的保护,打完疫苗后,仍需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