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术经验] 刘志明运用经方思路探析 [赵玲瑜][2024年10月8日][45]
简介:有人认为经方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也有人认为经方是经典医著中的方剂,指《黄 帝内经》《伤 寒论》《金 匮要略》中的方剂。还有一种说法是专指《伤 寒论》《金 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如《金匮心 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本文中涉及到的经方是专指《伤 寒论》《金 匮要略》所载方剂。
内容: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刘志明临床诊病审慎缜密,多用经方,价廉效优,每每叹其神功。笔者初作归纳,体会如下。经方运用原则方证对应方是方剂(药),证是病证。方证对应,就是以八纲为基础理论之方与证,既含方药,亦含相适应的病证,经过长期应用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辨明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方和证的“对号”,而是涵盖了方与证、药与病情的严格对应,即寒、热、虚、实、……
2. [
名家医案]
杨宏志从正虚邪伏辨治支气管扩张症经验 [李羿芳 杨宏志][2024年8月7日][91]
简介:支气管持久扩张和气道清除、防御功能的损伤使得支气管扩张症目前无法根治,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杨宏志教授认为本病顽难反复,当责之于久病肺虚,邪伏肺络,酿就夙根。外在虚邪趁机体正虚,触动伏络虚邪,三虚相合乃客其形而屡发。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火(热)、瘀、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益加为病理特征。治当辨邪正盛衰之所偏,明病脏所在,分清症情早晚和急缓,采取治标顾本、标本同治和治本顾标的分期、序贯治疗,新邪宜速祛,伏邪应缓除,扶正当持久,伏邪得蠲,痰热得清,虚火得平,痼瘀得化,肺气得肃,正虚得复,则诸症自除。中医人网站(tcmer.com)收集整理转载如下,以飨同道。
内容: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或伴有反复咯血,目前西医常采取抗感染、化痰、舒张支气管、止血或者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等治疗措施,但由于气道不可逆扩张,廓清功能障碍,分泌物潴留难尽,病原菌难以根除甚至导致铜绿假单胞菌等的定植,且常合并厌氧菌、结核菌甚至曲霉菌感染,导致感染控制困难且极易复发,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细菌耐药、免疫功能低下等,加剧了病情控制难度。迁延反复中不断损害肺……
3. [
名家医案]
杨宏志纯中药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验案 [吴金鹏 王 鹏 杨宏志 张紫丹][2024年8月7日][98]
简介:顽固性胸腔积液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心力衰竭及恶性肿瘤等,多发于老年患者。目前就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用胸腔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治疗,其积液常迁延缠绵。中医学主张将胸腔积液归于“悬饮”范畴,杨宏志教授认为胸腔积液是因津液代谢紊乱或敷布失常、气血循行不畅,而致痰饮、瘀血、滞气互阻于胸腔的一类全身性疾病,需从益气健脾、温阳化瘀、标本兼顾方面着手,基于整体把握病位、病性、病态和病势等,明辨标本缓急,随证治之。本案病患胸腔积液反复发作,始终未解决,积液病因尚不明确,只能通过利尿和间断胸腔穿刺抽液来缓解症状,患者十分焦虑与痛苦,中医药作为一种低毒、有效的全身治疗的手段相对容易被患者接受,杨教授采用椒目瓜蒌汤、四君子汤、玉屏风散及酸枣仁汤等方化裁治疗,遵循整体把握、病证合一、顾护脾胃、调气活血等原则,在益气健脾基础上,针对饮停血瘀之标佐以温阳活血之法,同时不忘顾护已亏之阴液,如此肺气得以宣降正常,脾胃运化得健,水饮得路而出,气血循行有常,药证合一,顽难之胸腔积液得以逐渐吸收,避免了反复胸腔穿刺抽液。中医人网站(tcmer.com)收集整理转载如下,以飨同道。
内容:
顽固性胸腔积液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心力衰竭及恶性肿瘤等,多发于老年患者。目前就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用胸腔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治疗 ,然而老年人体质较差,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往往缠绵难愈,积液问题难以根本解决,继而引起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抽液尽管可暂缓其症状,但反复抽液容易导致蛋白丢失过多及电解质紊乱,往往事倍功半。杨宏志擅长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
4. [
学术思想]
陈志雄教授对化疗毒副反应的治疗经验举要 [解国品 于天启 陈志雄][2023年12月21日][96]
简介:介绍陈志雄教授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经验。认为恶性肿瘤病机常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化疗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产生一系列毒副反应, 通过中医药辨证治疗, 实现减毒、增效作用, 可达到促进机体生理机能恢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对化疗产生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毒副反应的治疗中, 强调辨证论治,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个体化等治疗原则, 谨守病机, 进行有层次、有顺序、有侧重、分步骤的治疗。
内容:
化学疗法 (简称化疗) 是目前恶性肿瘤临床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可以杀伤患者体内残余肿瘤细胞, 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但长期、反复的化疗所致的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脱发等毒副作用, 常使化疗中途终止, 而化疗的严重并发症还可增加死亡率。故在临床上积极探索治疗化疗毒副反应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陈志雄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临证30余年, 对血液系……
5. [
学术经验]
全国名中医吕志平:辨治肝胆病经验 [黄少慧、陈炜聪、孙海涛、高磊、张国华、张绪富、安海燕、庞杰、贺松其 南方医科大学][2023年9月9日][260]
简介:吕志平,全国名中医、南方医科大学主任医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应用中医理论及治疗方法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 癌、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及肝郁证等肝胆疾病,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思路独特,创新性提出:1、肝胆病属于肝脾同病,以肝郁脾虚为主,治疗当注重疏肝理气、健脾补虚、扶土抑木。2、岭南肝病,多湿多瘀,当分期分证、审因论治。3、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湿热内阻挟瘀毒,提出隐证型患者同样存在治疗必要性。4、对慢性乙 肝的防治提出了执简驭繁,以内外辨病因,以虚实分证型,多法联用求疗效的新观点。现将吕志平临证辨治肝胆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内容:
吕志平 全国名中医(1956.9-)因机证治肝胆病病因复杂多变,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变发展阶段,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因病理特征,故而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审查病因及证候,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吕志平认为肝胆病的病机关键是肝郁脾虚、湿热内阻挟瘀毒。● 病毒性肝炎岭南地区多暑、湿、火(热)三种淫邪之气,暑、湿、热三邪最易相兼。吕志平认为病毒性……
6. [
名家医案]
张志礼:辨治脱发医案 [张志礼][2023年7月12日][97]
简介:现代医学将脱发分为斑秃、脂溢性脱发、症状性脱发等多种。中医学者对斑秃及脂溢性脱发的认识各有不同。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家张志礼教授根据个人临床体会,认为此两种是不同的疾病,但在治疗上有相同之处,所以他把二者合而论之。此外,症状性脱发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毛发均匀脱落或全部脱落。从中医理论来看,亦属油风范畴,故此处谈脱发的辨证论治即可概括。
内容:
分型论治肝肾阴虚,风盛血燥型症状:突然脱发,呈圆形或椭圆形,重时毛发全部脱落,常伴有头晕、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盗汗,成年人常有腰膝酸软。舌质淡红,少苔,脉象弦细或缓。辨证:肝肾阴虚,风盛血燥。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祛风,生发。方药:熟地黄15g,山茱萸10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当归10g,川芎10g,首乌藤30g,桑葚15g,羌活10g,柏子仁10g。气血两虚型症状……
7. [
名家医案]
张志礼治疗红斑狼疮脑病 [张志礼][2023年7月12日][91]
简介:张志礼是我国著名的皮肤科教授,北京市中医院皮肤病科主任医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科学的首创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西医结合专家继承导师。中医人网www.tcmer.com转载张志礼治疗红斑狼疮脑病一则,以飨读者。
内容:
孙某,女,37岁。初诊∶1988年5月13日。主诉及病史∶患者1985年11月始全身关节游走痛,面部起红斑,日晒后加重,伴乏力、脱发。在当地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服强的松每日30~40mg,症状减轻,但减量即加重。一个月前受凉后突发高热,咳嗽咯黏痰,痰不易出,伴胸闷胸痛、头昏头胀痛,双颊出现水肿性红斑,继之昏睡,阵发性抽搐,烦躁不安。收住院治疗。诊查∶神志模糊。时有题动。寻衣摸床。尿失禁,阵发性排搐……
8. [
名家医案]
张志礼治疗白癜风经验 [郭昕炜 李萍 陶毅 孙丽蕴 张芃 王萍][2023年7月11日][294]
简介:本文总结张志礼教授治疗白癜风的临证经验。将白癜风分为肝肾阴虚型,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型,肝郁气滞、气血失和型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用药方面,最常使用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再次是解表药和平肝熄风药。临证以补益、调肝、调理气血为重,擅用赵炳南教授白驳丸加减治疗,自创白癜风酒浸剂,倡内外合治。
内容:
张志礼(1930—2000),男,主任医师,师从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研制了石蓝草煎剂、狼疮冲剂等传统制剂,整理、编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皮肤病防治》《中医性病学》等著作,对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病有深入的研究。白癜风是一种原发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为“白驳风”“白癜”“白癜风”“白斑”“白点风”“斑驳”等,《诸……
9. [
皮肤科名中医]
张志礼 [佚名][2023年7月11日][282]
简介:张志礼,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共党员,山西省原平市人,1930年10月-2000年11月。
内容: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志礼(左一)张志礼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1959年参加北京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系统学习中医三年,从1955年7月毕业后在北京市第三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63年调至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先后任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皮外副主任、主任等职务。1981年5月晋升为主任医师、研究员。1987年任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10. [
名家医案]
刘志龙运用柴胡桂枝汤医案三则 [邓芬芳][2023年3月28日][420]
简介:刘志龙教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临证善用经方,柴 胡桂 枝汤是其喜用经方之一,现举验案3则,以飨读者
内容:
1 感冒案景某,男,37岁。2018年12月23日初诊:近1周来感冒,流清鼻涕,咽中有痰,口干,偶有胃痛,平素脾胃虚弱,易腹泻,感冒以来腹泻略有反复,无发热,无咳嗽。舌淡红、苔偏黄,脉弦。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证)。治法:和解少阳,清透太阳。处方:柴胡桂枝汤化裁:柴胡20g,党参、大枣各15g,生姜、炙甘草各5g,桂枝、白芍、法半夏、黄芩、紫苏叶、荆芥、防风、辛夷……
11. [
名家医案]
国医大师张志远:小儿常见病(发烧、咳嗽、厌食、腹泻)的治疗经验 [张志远][2023年3月15日][157]
简介:发烧、咳嗽、厌食、腹泻为小儿常见的临床证候。患儿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疗的特殊性,当出现这些证候之后我们临床大夫又该如何去做?本文乃张志远老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总结出的一些治验。希望能给大家临床带来一些启示。
内容:
儿科四证治验笔者先父、先师虽以外科、内科、妇科鸣世,然而对儿科治疗且有独到经验,尤其对小儿发烧、咳嗽、厌食、腹泻的辨治,更具其特色。笔者已届耄耋之年,除继承老一辈的经验成就运用于临床,并不断总结经验,予以发扬光大,简述如次。 1 发烧 小儿发烧有3种情况,一系外感,二属内伤,三为停食、消化不良。凡高热多见于外感,低烧乃停食的症状表现,应分别论治,不可混淆。尽管外感和停食同时发生……
12. [
名家医案]
国医大师张志远临床应用二丁经验 [石昆 郑婧 王群 刘桂荣][2023年3月15日][130]
简介:国医大师张志远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他擅治各种疑难杂症。蒲公英及紫花地丁合称二丁。蒲公英又称黄花地丁,与紫花地丁同名异类,二者临床应用都较为广泛。蒲公英见于《本草纲目》,其“甘、平、无毒”,主治乳痈红肿、疳疮疔毒。紫花地丁亦载于《本草纲目》,别名为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等,《本草纲目》记载其“苦、辛、寒、无毒”,主治黄疸内热、痈疽恶疮、痈疽发背、疔疮肿毒、喉痹肿痛等症。张志远临床上善于将蒲公英、紫花地丁配伍使用,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经验摘录如下。
内容:
外感疫疠疫疠之邪,又称为杂气、瘟疫、疫毒、疠气等,有较强传染性,伤人迅速,涉及头面、颈项、胸胁等部位,各部位特点有所不同。如面颊、腮部灼热红肿,名发颐温(瘟);头面红肿似戴帽,名大头温(瘟);脖子肿大,名蛤蟆温(瘟);胸胁高凸,呕吐血水,名瓜瓤温(瘟);颈项强硬,摇摆疼痛,名探头温(瘟);身起瘿核,名葡萄温(瘟),亦称疙瘩温(瘟)。时疫邪毒上攻于头面、颈项,经络搏结,出现面目红肿、脖子肿大等临床表……
13. [
名家医案]
国医大师张志远论治郁证经验 [石昆 郑婧 王群 刘桂荣][2023年3月15日][174]
简介:郁证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恶化,郁证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国医大师张志远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对郁证治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总结如下。
内容:
著名医家朱震亨指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在《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提出了“六郁”理论,即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其治疗时,喜以川芎、香附治气郁;苍术、白芷治湿郁;海浮石、天南星治痰郁;青黛、栀子治火郁;桃仁、红花治血郁;山楂、神曲治食郁。以“开提其气以升之”为主要治疗原则,用香附行气、川芎活血、苍术燥湿、栀子泻火、神曲消食、贝母祛痰,将其组合成方……
14. [
名家医案]
国医大师张志远巧用炙甘草汤验案例析 [谢 芳,刘桂荣][2023年3月15日][2845]
简介:国医大师张志远认为炙甘 草汤为阴阳双补方,临床除治疗心悸外,通过灵活加减可治疗多种疾病,如肺痿、失眠、崩漏、痴呆、虚劳、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干燥综合征等。通过介绍五则典型医案,论述张老运用炙甘 草汤的临床经验。
内容:
对于甘草的运用,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即有独到见解,相关文章本刊已有刊登。而对于以甘草命名的炙甘草汤的运用,张老亦颇有心得,此文以五则验案为引,详解如下。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全方共九味药:“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炙甘草汤主治……
15. [
名家医案]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卢雨蓓 田旭东 陈世旺][2022年10月26日][202]
简介:全国名中医廖志峰是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曾得到董建华、焦树德、祝谌予等全国著名老中医的传授与教导,并跟随甘肃省名医窦伯清、席良辰学习,无论是对窦伯清的益气消瘀理论还是席良辰的平补脾胃理论,都触类旁通,择善而从,逐步形成自己思辨虚实、以衡为治的辨证用方体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内容:
临证经验治中焦如衡廖志峰在临床诊疗中也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平衡,廖志峰认为:“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于升脾气与降胃气、养胃阴与运脾气、疏肝气与调脾胃等,这种平衡临床诊疗中也可以理解为升降之衡、寒热之衡、补泻之衡、润燥之衡。①升降之衡廖志峰在临证遣方用药时,非常注重升降的平衡,如泄泻者,廖志峰既注重用葛根、柴胡之属升脾阳升清气,又注重用木香、槟榔之类降胃热降浊气;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者,治疗时多在……
16. [
名家医案]
张志远治疗不寐经验 [韩慧莹 刘桂荣][2022年6月2日][218]
简介:不寐属于心系疾病,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黄帝 内经》将不寐称为“目不瞑”“不得卧”,认为不寐建立在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上,是邪气侵扰五脏,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得。后世医家对不寐的病机评述不一,有阳虚者,有阴盛格阳者,有阴血虚者,有热盛扰神者,有痰湿郁遏者,有食滞内扰者,证治方药也多种多样。国医大师张志远勤学精研,博采众长,现将张志远遣方用药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内容:
两对治失眠药对栀子、大黄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将其用于阳明初期半表里证,既有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又有内证“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火热之邪,未停于表,不得汗之,未达胃腑,无以下之,郁于胸膈,心无所著,致“心中懊恼”“虚烦,不得眠”。而栀子色红入心,苦能泄火,寒能清热,与香豆豉酸苦相合,作为阳明“半表半里涌泄之剂”,开胸……
17. [
名家医案]
刘志明治胃扭转案(脾虚并积滞) [佚名][2021年11月10日][110]
简介:刘志明教授,湖南湘潭人,出身中医世家。15岁时拜湘潭名中医杨香谷先生为师,颇得其传。1954年,自湘潭进京,参加中医研究院筹备工作,并成为中医研究院第一批医疗科研人员,刘老从事中医工作已50余载,对内科疑难杂证及温病的治疗深有研究,曾主编《中医内科学简编》、《刘志明候案〉等,历任金国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为第一批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位委员会委员。
内容:
患者1975年曾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过中西药物治疗已经好转。1979年4月胃痛腹胀骤然增加,经当地医院确诊为胃扭转,住院治疗3个月,病情不见减轻,从外地来京治疗。患者脘腹胀满,胃痛阵作,好发于清晨及午后,食后更甚,喜暖拒按,呕吐反酸,不思饮食,每日仅能进食150克左右,形体消瘦,体重减轻5千克多,精神萎靡,面色皖白,四肢不温,大便秘结,2~3日1行,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处方:张仲景厚朴生姜半夏甘……
18. [
名家医案]
张志远教授中风证治摭拾 [张志远][2021年8月17日][131]
简介:中风在辨证论治上分为两个类型,仪式邪入脏腑称真中风,二十邪留经络称类中风。
内容:
……
19. [
名家医案]
张志远竹叶石膏汤治疗胃热 [佚名][2021年8月17日][300]
简介:无
内容:
清末叶派时方家汪姓老人善调感染性温热疾患,喜投《伤寒论》竹叶石膏汤,且移植施治胃病,清凉、润降大有可为。凡胸内烦闷、纳呆、恶心、烧灼、嘈杂,虚火郁结,便能应用,对伤暑、宿热、久病恢复期饮食不节发生的胃炎、十二指肠炎,都宜服之。开竹叶15克、石膏15克、半夏10克、麦冬10克、人参10克、粳米10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饮下。所遣竹叶,为竹的绿叶,非箬与淡竹之叶;无石膏以寒水石代替,作用……
20. [
内科杂病]
张志远 [佚名][2021年8月17日][2060]
简介:张志远,男,生于1920年7月。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济南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卫生部中医作家协会成员,全国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医70余年,鲐背之年仍笔耕不辍,悬壶济世。
内容:
先生幼秉庭训,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很早就奠定了坚实的古文基础,稍长,即涉猎经、史、子、集而成为有名的学者。尤对易学深有体会,以至影响了其医学生涯。少时学医,得到父辈及老师的指点,先理解中医基本概念,继而掌握基础理论,然后诵读脉法、汤头歌诀等,再修临床课,始习外科、儿科,后及内科、妇科,羽翼渐丰,终以内科、妇科成家,尤长于妇科。举凡《内》《难》《伤寒》以至后世诸家之书,更是无所不读,促使其医学理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