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医林五十年-中篇 内科病证-飧泄 |
飧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部陷,大肠不敛,水谷不化,并走二肠,混杂而下所致。
[脉证机理]人之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微归于五脏,化生气血,以奉养身;糟粕传于大肠,是为粪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气归肺,肺气降洒,清者化为津液,以润关窍脏腑,浊者下注膀胱,是为溲溺。
水之蒸化,较难于谷。由于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中阳衰而脾湿增,愈难蒸水化气,消磨谷食,因而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并走二肠。中土阳衰,累及肾阳也虚,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肝木因而郁陷于下,一交夜半子时,阴尽阳动,肝木行其疏泄之令,膀胱空虚,无物可泄,必冲突肠间,漉漉有声,摧注而下,而作泻泄,是病飧泄。肝气郁遏,冲突脏腑,故而腹痛。脾土湿陷,肝木不能升达,故而脘闷运迟。脾湿肝郁,则胆胃必逆,上热下寒,故而纳差食减,口干不欲饮,甚则食后呕吐,身体消瘦。肾水下寒,不能上承以济心火,心火独盛于上,可兼见舌红如辣椒。心肾不交,睥胃不和,中气虚败,而致腹胀如鼓者也有之。此系晚期,多不易救挽。脾湿肝郁,阳虚下寒,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舒肝,敛肠止泄。
[方药]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筒肉桂4-8克 大党参15克 赤石脂12克 炒干姜6克煨肉蔻3-6克 罂粟壳5克
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解郁止痛;炒干姜、筒肉桂,温中暖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罂粟壳、煨肉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至6克,敛肠以止泄。脾家湿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上热,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芩炭6至9克,或加川黄连3至5克,以清君相之火。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以温下寒。关尺脉大者,去筒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之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附记]
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西医多诊为“慢性结肠炎”。系因中土不建,功能低下,不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
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泻泄愈剧,水谷不化。治病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兼以温肾暖下。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侯,亦非难治。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