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疾病治疗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技术

  • 文章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病初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辨证分型

    1.湿热内蕴证: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夹有脓血、黏冻,肛门灼热,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下注证: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腹痞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3.脾虚肝旺证: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4.脾胃虚弱证: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

    5.肾阳虚衰证:久泻不愈,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痛喜暖,大便稀薄,或痢下白色黏冻。舌质淡,脉沉细。

    6.瘀血内阻证:病程日久不愈,左下腹疼痛,可扪及肿物,疼痛固定,按之加剧,大便时下脓血。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

    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证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白头翁汤加减(内服方)。 热毒重,可加马齿苋、败酱草;便血重,加牡丹皮、地榆;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可加木香、槟榔。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毫升,甲硝唑 0.6克,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一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克,丹参、儿茶各30克,水煎成100毫升,加入2%普鲁卡因2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3)参三七马齿苋、五倍子、黄连、枯矾各适量,做成栓剂,每晚1~2支,一月为一疗程。

    2.寒湿下注证

    [治法] 温化寒湿,行气和血。

    [方药] 胃苓汤加减(内服方)。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适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制附子白术各80克,黄芪丹参、薏苡仁、仙鹤草各30克,煎成100~150毫升,加云南白药半支混匀,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3.脾虚肝旺证

    [治法] 疏肝解郁,缓急止痛。

    [方药] 痛泻要方加减(内服方)。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兼瘀滞者,加蒲黄丹参;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品,如乌梅、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适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