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疾病治疗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凉肝息风、清热解痉法

  症见高热不退,神昏目眩,烦躁不安,手足抽搐,或出现痉厥,舌质干绛,脉弦数。多为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治以凉肝息风、清热解痉法。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方用:羚羊角粉3克(冲服),桑叶6克,川贝母12克,生地、竹茹各15克,钩藤、菊花白芍、茯神各9克,甘草3克。

  本方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中高热痉厥、高血压、头痛、子痫等具有热极生风的证候。

  若热邪内扰,神志昏迷者,可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高热不退,耗伤津液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阿胶;高血压头昏目眩者,加怀牛膝、白蒺藜、夏枯草等。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法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症见高热烦躁、时有谵语、不眠、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等。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法。

  代表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方用:水牛角粉5克,生地金银花各15克,玄参连翘丹参麦冬各9克,竹叶、黄连各6克。

  若气分热重,而营分热轻时,重用金银花连翘、竹叶心,减少水牛角粉、玄参生地用量;高热烦渴、抽搐,舌红绛而干,本方送服紫雪丹。

  近代常用于治疗流感、脑膜炎、乙脑、败血症等。

  调理肝脾、升阳散火法

  有些长期低热、反复发热治疗无效的情况,笔者曾沿用蒲辅周先生治低热的经验。《内经》曰:“肝为罢极之本”,“阳气者,烦劳则张”,此理论指导着临床实践,他认为过于疲劳,中气损伤,脾气下陷,脾气不敛,虚热内生;肝主条达,而易寒易热,精神过度紧张而致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热。“烦劳则张”,实为阳虚,这个阳指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虚不内敛而外越则导致低热。近年来,笔者遇到这种低热,本“火郁发之”之理,常用升阳散火汤(葛根升麻、羌活、独活、党参白芍柴胡、生甘草、炙甘草防风)加减治之,颇获良效。该方具有升阳解郁、清热散火之功,有升有散,升的是脾气,散的是郁热。适用于阳经火郁。若见汗多者,笔者常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以敛阴固表止汗,且有益气除热之效。

  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法

  久患内伤低热者多气虚、阳虚。此阳是中焦脾胃之阳,亦谓之中气、中阳。这种低热,为阳不内敛而外越而致低热。其症状,一般是下午高,劳累之后往往发热明显。

  治疗上一般轻者用补中益气汤,重则用当归补血汤加党参,即当归黄芪党参。若汗多加浮小麦。若脉弦细数,脾胃虚弱,疲乏嗜睡,形胖体重,关节疼痛,口苦,纳差,大便不调,宜升阳益胃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白芍、法半夏防风泽泻柴胡陈皮、羌活、独活、炙甘草黄连、生姜、大枣)。

  低热病人,尤其是气虚发热的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脾败胃,而且苦寒太过则化燥伤阴。

  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视胃气,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