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疾病预防]感冒后手脚麻、眼睛花?小 | |
[纪检]收受药械回扣如何定性?中 | |
[疾病预防][图文]马上停止佩戴这东西 | |
[中医][图文]她,是唯一! | |
[内科杂病]国医大师林天东:治疗慢性 | |
[医药][组图]南方医院普外科余江 | |
[纪检][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积 | |
[社会]27岁规培生在医院卫生间割 | |
文章导读: |
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显得独特——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却亦有着显著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可以说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它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虽建立在记述之上,但更偏重于描述。这就在一方面构成了中医学的鲜明特色,而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习、认知中医学的障碍。
总体说来,中医学所涉及的内容都在虚实之间。弄清其虚与实,对于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医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之“实”
毋庸置疑,中医学起源于对生命体的直接观察。古人通过观察做牺牲的动物,及因战、刑或病死亡的尸体,大致了解了人体内外的形态结构。如《灵枢·经水》言:“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再如《灵枢·肠胃》与《难经》,分别详述了消化道、心、肺等的长短大小和重量。由此可见,古代关于人体结构的本始概念都是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的。
清代医家王清任更是认识到:“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多次到乱葬岗中和刑场观察人体的内脏结构,并著成《医林改错》,纠正了许多古籍中关于人体的错误记述,并勇敢地主张依据新的解剖知识来修正中医的脏腑。近代医家朱沛文提出汇通中西医学可以“形从洋,理从华”,实际上是肯定了西方解剖学对人体器官的认识。
“眼见为实”,这是中医学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它以解剖实体(形而下)为基础,运用直观法求解脏腑功能,其概念形成的依据是解剖的结构实体。
中医之“虚”
一个周知的事实是,中医学在实体求证这条道路上并未走下去。其间原因至少包括:(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人伦和谐的观念、辩证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学说及气一元论等世界观与方法论;(2)儒家学说的兴起,尤其是董仲舒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使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点,对中医学的发展走向有着不小的影响;(3)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因缺乏物质工具而使得难以探索人体的细微世界。
这样的背景不仅促使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产生,也促使了中医学走向虚化的演变,更多地关注形而上的层面。在认识人体时,不再把重点放在打开人体,观察、研究其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的认知原理,采取“司外揣内”(《灵枢·外揣》)的方法“以象度形”“以象测能”“以象定性”等,进而认识人体结构、推测相应功能。这与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极为相似——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而在不直接影响原有客体黑箱内部结构、要素和机制的前提下,通过观察黑箱中“输入”“输出”的变量,即可得出关于黑箱内部情况的推理。通过寻找、发现其内部规律,进而可实现对黑箱的控制。
处理“司外”获得的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所谓取象比类,即“意象”思维方法,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事物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事物联系的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只是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进行无限地类推、类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