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疾病预防]感冒后手脚麻、眼睛花?小 | |
[纪检]收受药械回扣如何定性?中 | |
[疾病预防][图文]马上停止佩戴这东西 | |
[中医][图文]她,是唯一! | |
[内科杂病]国医大师林天东:治疗慢性 | |
[医药][组图]南方医院普外科余江 | |
[纪检][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积 | |
[社会]27岁规培生在医院卫生间割 | |
文章导读: |
藏象学说的形成,即显然与五行之意象思维有关。“藏”是“象”的内在基础,“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作为生命活动整体格局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以其对应的五行属性、生克制化机制来探索生命规律。王冰对此解释道:“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对五脏来说,只是象征性符号,它所表征的五脏“气象性用”即其功能特性。人体正是以五脏功能间的生克制化及其与自然界的通应,完成机体复杂生理过程的。
基于这种认识方法,中医学关于人体的认识不是着眼于可视的实体,而是超越了实体概念,把人放在宇宙自然的背景下、把脏腑等放在人体大系统内来加以认识。在大量观察“象”的基础上,提出臆测、假说,再通过反复验证,最终赋予并确定了人体脏腑的功能与定位,及精、气、神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因而也相应地产生了大量经过抽象的、虚指的概念,形成了风格奇异的中医学话语体系。
中医在“虚实之间”
由上述可知,中医学是在对人体结构有了基本了解之后,通过了哲学化的处理,形成了一套阴阳五行化了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种概念所指“既是又非”,往往处于“虚实之间”。
以脏腑为例,中医学认为它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的意义(即实体脏),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功能模型(即功能脏)。在这一认识背景下,脏腑不仅具有自然性(与五行相关联的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各具官职,如“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等),同时还有生理特性(如肝喜条达,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腑以通为用等)。
在对生理功能的表述上,主要功能还是有实体基础,如肺主气、司呼吸,心主血脉,胃主受纳,大肠主传导,“血主濡之”等,但也有不少与实体既关联又脱离、既虚又实的概念,如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肃降,肾寓元阴元阳、主纳气,“气主煦之”等,至于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等;气血之间的关系,如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养气、载气等;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胃主降、肝脾主升,“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等,无不属此。
经络被视为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已有较为明晰的认识,经络学说与针刺疗法对临床诊疗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按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经络与穴位在人体中都应该能找到实证,可尽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的研究成果现已能证明经络的存在,而在人体解剖中却至今未能发现,因而仍不时受到质疑。这种虚实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确实让人难以琢磨,莫名其妙,也许果如李时珍所言:“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所谓返观,是古代修道者通过长期打坐、观想或坐禅入静的内省体验后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经络与气的存在形式,并能感受到人体的穴位所在,是一种活体的超觉状态。
为了解决因虚而造成的理解障碍,中医学大量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者,若天与日……”(《素问·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脉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难经·八难》),“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吴鞠通)等等。这种以生活中常见事物来比拟的方法,无疑有助于对中医学的理解与运用。
综上所述,按“体实用虚”的标准,中医学明显呈“实多虚少”的状态。这就要求在学习、研究、评价中医学时,一定要处理好虚实之间,亦即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与标准。大量实践证明,一味运用纯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来探求抽象概念物质基础的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并未收到预期效果。(朱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