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 |
顾氏外科提出,治疗疮疡不论阴阳、寒热、虚实,均应以扶正托毒,补养气血,顾护正气,透表达邪外出为宗旨,并贯穿始终。气血充足,运行有序,则能使毒邪移深出浅,早日液化成脓,使扩散的证候趋于限局;邪盛者,脓毒不致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疮疡消散的目的。
3法治疮疡 清热活血、扶正托毒、通里攻下
顾氏外科第二代传人顾筱岩、第三代传人顾伯华教授认为疮疡系火毒为患,治疗总宜凉血清热解毒法为要,汲取古方七星剑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有效方药,衍化提高,创研出芩连消毒饮治疗疔疮等疮疡疾病,疗效卓著。
然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隔是导致疮疡发病的关键病机。气血凝滞,日久成瘀,瘀久化火成毒,热毒内蕴又可熬血成瘀,热毒与瘀血相互搏结而形成疮疡,久则热盛肉腐,血肉腐败成脓。根据《灵枢·痈疽篇》“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 顾氏外科治疗除应用清热法外,十分重视和营活血法的应用。
两者相伍,促使热毒清解,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通畅,则毒疏邪散,疮疡自化,每多使肿疡消散于无形,或疮肿局限而透脓,或移深出浅,转重为轻,截断疮疡瘀久化热的病机演变,扭转肿疡向脓疡的转化,即使部分初期脓疡亦能吸收消散,或溃后易敛。
临证除选用生地、赤芍、丹参、虎杖、大黄、红藤、蒲公英等既清热解毒又活血化瘀的药物外,还用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桃仁、泽兰、牛膝等和营活血;用忍冬藤、丝瓜络、伸筋草、桑枝等和营清热,橘络化痰通络;乳香、没药等和营止痛;炙麻黄、鹿角等和营温通;王不留行子、路路通等和营通络;水蛭、地龙、蜣螂虫等虫蚁搜剔。热极易动风者,常用既可祛风,又有清热化痰散结的僵蚕。
此外,疮疡热毒炽盛,热毒入腑,内结不散,当用通里攻下法,釜底抽薪,使体内壅结之火毒随大便而出,从而达到泻热散结,邪去毒消,肿消痛止的目的。常用代表药物为生大黄。大黄的用量应随火毒程度,大便状况及体质的强弱综合考虑,一般6 ~15克(后下)为宜,大便次数在日行1~3次,便后无精神不振,神疲乏力,口干及站立时腿软,头晕眼花等症状为宜。
疮疡多由火热之毒导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食气。”《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证指南医案》云:“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顾氏外科认为,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素体体虚,或患疮疡,耗伤气血,更使气血不足,正不胜邪,或易发疮疡,或疮毒壅滞不散,结聚成形,久则热盛肉腐成脓,或不能托毒外达,甚则疮毒走散,内入营血,或疮疡脓血泄后,更伤气血,气血不足,无力生肌收口,而表现为难肿、难脓、难溃、难敛,预后多逆。
顾氏外科提出,治疗疮疡,不论阴阳、寒热、虚实,均应以扶正托毒,补养气血,顾护正气,透表达邪外出为宗旨,并贯穿始终。气血充足,运行有序,则能使毒邪移深出浅,早日液化成脓,使扩散的证候趋于限局;邪盛者,脓毒不致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疮疡消散的目的。临床常用药物如生黄芪、皂角刺、白芷、桔梗、苍耳子、薏仁、天花粉、败酱草等。
顾氏外科指出,疮疡临证当根据其症状,审其病程,划分阶段,同时结合发病部位及其邪毒的轻重,气血的盛衰,年龄大小等情况而各异。
病之初,病势骤急,发展迅速,病情重危,火热之毒炽盛呈蔓延之势,正邪相争剧烈,急则治其标,治标以顾本,治疗宜祛邪为先,全身整体治疗为主,用大剂凉血清热解毒祛邪之品制邪保津存阴,迅速截断扭转病势,并佐以黄芪、皂角刺等扶正托毒,促使毒邪移深就浅,易于化脓,毒随脓泄。
病之中,毒邪十去七八,正气亏耗,正虚难以鼓邪外出和推动血行,凉血清热解毒之品当递减并渐停,和营活血、扶正托毒之品渐增。
病之末,应视正气虚弱程度不同而用扶正培本托毒之法,如益气托毒、养阴托毒、温补托毒,使正气渐复,气血充盈,托毒外达,正胜邪退而收功。
4法疗窦瘘 药捻、灌注、拖线技术、垫棉
窦瘘是中医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中医外科许多疾病的常见体征。中医药治疗难愈性窦瘘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顾伯华认为治疗瘘管应根据瘘管的部位、性质,采用不同方法的方法和药物。对肛门、乳房、耳前部等瘘管,如生于浅部,采用手术切除;生于深部,采用橡皮筋挂线;性质复杂者,则采用手术切开配合橡皮筋挂线。尤其是从挂线疗法治疗肛瘘得到启发,应用挂线疗法治疗乳房部瘘管,取得显著疗效。
对结核性或胁肋部或因腹腔手术后所引起的瘘管,则以药线蚀管为主,先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蘸在药线上按瘘管插入管中,每日1~2次,等到脓液减少而稠厚时,改用二宝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约2周后,伤口内先有少量脓液排出,接着流出黏稠色液体如刨花水样、用棉花蘸之可以拉成一条丝状,再改用生肌散收口(腹部瘘管另用棉垫压紧,包扎固定)。
对一般化脓性瘘管,经切开或挂开管道后,用含升丹成分较少的药粉如七三丹、二宝丹等提脓祛腐。对异物所致的瘘管,须先取出异物(如死骨、线头等),如用蚀管法,当用含升丹成分较多的药粉如五五丹等。
第三代传人唐汉钧教授等采用祛腐化瘀生肌中药灌注等内外合治复杂性窦道或瘘管,外治分“拔毒蚀管—提脓祛腐—化瘀生肌”几个阶段,分别用药线或拖线蘸掺药引流加药膏外敷,管腔内药液灌注,配合绑缚、垫棉、热烘等疗法促进管腔闭合,并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辨证论治,配合内服清热解毒—益气托毒—活血生肌之剂。此法疗效显著,并有无创伤、无全身反应、痛苦小、治愈后功能及外形恢复较好、后遗症甚少的优点。
自20世纪80年代起,顾氏外科在药捻疗法与挂线疗法基础上,借助微创治疗理念,在国内率先创制了在中医古代文献尚未阐述的拖线疗法,并将拖线疗法应用于肛瘘、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并进一步在各种先天性窦瘘、手术后形成窦瘘等难愈性窦瘘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在此基础上,自21世纪起,将拖线疗法应用在皮肤巨大痈疽,手足部疔疮,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结核性窦瘘,糖尿病性足坏疽以及邻近心、肝、脑、肺等重要脏器,颅骨、胸骨等骨骼、肌肉以及血管而行手术扩创有高端难度的窦瘘类疾病,配合灌注疗法、垫棉压迫疗法等,均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解决了病人迁延不愈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