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张璐论治血证特色探析

  • 文章导读: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为清初3大名医之一。其治学博采众长,贯以己意。治病取法薛己、张景岳较多,偏于温补,但亦不舍寒凉,在其代表作《张氏医通》中论治血证就颇具创见。现将其论治血证之特色略作探讨。

    1 师古不泥,发挥血液生理
      
    张氏宗《素问.决气篇》所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及《素问.营卫生会篇》云:“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等论述,对气血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视,他指出:“《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虽经有水注于肺乃化生血之说,实不离五行之气化,转注于环也。”(《张氏医通.诸血门》,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强调血虽有阴阳之分,但血的生成和运行更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进而根据血所在脏腑,经络各自功能之异划分为3类,认为“其至清至纯者,得君主之令,以和调五脏,藏而不失,为养脏之血;其清中之浊者,秉输运之权,以洒陈六腑,实而不满,则灌注之血也;其清中之清者,令营周之度,流行于百脉,满而不泄此营经之血也。”由此可以看出张氏对血液生理的认识跟阴阳、脏腑、经络、营卫等紧密结合,一旦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盛偏衰,必然会导致血出于脏腑以及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从上溢者,势必假道肺胃;从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膀胱下达耳。”因此,只有脏腑、经脉之血各有所司属,恪守其乡,才能阴平阳秘,无有上溢下脱之患矣。
      
    2 症状错杂,明辨出血之由
      
    关于血证的病因病理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火与气,如张景岳云:“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唯火唯气”[1]。张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阴阳偏胜偏衰。诚如其所云:“人之禀赋,不无偏胜,劳役不无偏伤,其血则从偏衰偏伤之处渗漏焉。”夫人禀赋既偏,则水谷多从偏胜之气化,……阳胜则阴衰,阴衰则火旺,火旺则血随之上溢,阴胜则阳微,阳微则火衰,火衰则失其统而下脱。”同时,张氏基于对血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的认识,还指出脏腑功能失调亦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上溢之血非一于火盛也,下脱之血非一于阳衰也……究其报脱之源,或缘于藏气之逆,或缘于腑之乖。”进一步地把出血之由归结到脏腑,将火与脏腑功能异常结合起来探讨血证的病因病机,为血证辨证打下了理论基础。
      
    由于各脏腑的功能,所属关系和所在部位不同,导致其血证的临床特点亦有所不同,症状错综复杂,如出于肺者多为咳血、咯血之病,出血多带有痰沫,血色呈粉红色;出于胃者,多为呕血,吐血或齿衄之证,出血多夹食物残渣,出血量多,并常兼有紫黑块;出于肝者多为呕血眼衄等病,其出血多青紫稠浓,或有结块,或有血缕;出于脾者,可见于呕血、下血、溺血、唾血等多种血证;若为肝强脾弱,虚热郁火所致,其血必鲜紫浓厚;若脾虚不能摄血,其血色稀淡;出于肾者可见于多种血证,出血不多,其色不鲜,血星如珠;出于心者,其色正赤如珠漆光泽;若吐出便凝不沾指者,为守脏之血,病情最为严重。可见张氏根据脏腑之间的不同功能关系及出血的不同特点,进一步辨明出血之由在何脏腑,在气在血,虚实变化以及预后情况。
      
    3 强调辨证,注意临证实用
      
    张氏为临床医学大家,其治血证最大特点就在于重视辨证。认为人体禀赋有偏阴偏阳,治疗当补偏救弊,因此“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治疗血证最为紧要的原则。同时他又强调“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于临病处裁。”如治疗上膈壅热,胸腹满痛,吐血,脉弦长洪大,按之有力者,用釜底抽薪之法,药用当归丹皮、荆芥、阿胶滑石、酒大黄、玄明粉、桃仁泥,使热从二便去,且止血不留瘀,多为后世效法。对于内伤劳役之人,喘嗽面赤,发热头痛而衄,宜用当归补血汤加薄荷、荆芥,不应,则以补中益气汤倍黄芪,慎不可用辛热之药。内伤劳役之人,脾胃先损,气血生化无源,必致气血亏虚,土不生金则喘嗽,若以血虚为主,阴血为足无以敛阳,故发热面赤而衄,方用当归补血汤加减,若不效,则必以气虚为主,脾胃气虚,虚火内生,故改用补中益气汤倍黄芪以补气。甘温除热,而辛热之品易耗阴伤气,故慎不可用。对于久衄不止者,张氏认为还须加气药,如木香,香附之类,因为血无气引则血不归经。对于吐血一症则认为不宜骤止,亦不可峻攻,只宜清理胃气以安血,并酌加行血之品以不留瘀,方用犀角地黄汤随证加桃仁、茜根、橘红大黄、童便等。若诸失血后,倦怠、昏愦、面失色,懒于言语,此为气随血脱,当浓煎独参汤加陈皮,所谓血脱益气,其妙尤在加陈皮以行气。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无气以受气补。但上法对血色鲜明或略兼紫块者为宜,可见,张氏治疗血证灵活多变,注意临床实用。
      
    4 治重温补,但亦不舍寒凉
      
    针对时医一见血证,每以寒凉为务之弊,张氏根据《内经》“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疏,温则消而去之”之旨,指出对血证之治应慎用苦寒,他在《张氏医通.虚损》中云:“若先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所待不言。”因此,张氏治疗血证用温补者多,如《诸血门》所录医案18例,其中用温补取效者多达12例。由此可见其善用温补之一斑。
      
    张氏治疗血证重用温补主要体现在重视脾阳,他认为“凡虚劳里急,亡血失精,烦热脉弦诸证,良由生气内乏,失其柔和而见乖戾,似乎邪热有余之象,是须甘温调补,以扶生发之气。审系阴亏,则壮水以制阳,阳虚则培土以厚载。”而且健脾之阳一举有三善: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胸中之窒塞,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脾中之阳气旺,而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已竭之血也。临床常选用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运用。若阴虚火旺者则选 用六味丸加减。
      
    尽管张氏治重温补,但他亦不舍寒凉,如治疗实热衄血、脉大便秘者,用犀角地黄汤加木香大黄,单纯以寒凉药物为主;对于虚热所致血证,张氏主张用药甘寒柔润,反对用苦寒之品,如治刑部汤元洲案,因其平时多火,不受温补,以六味丸合生脉散加萎蕤而得治。张氏治疗血证不舍寒凉的另一表现就是寒热并用,如治疗因冷饮中寒或杂食生冷,血为寒凝而下,必腹痛,色晦淡用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黄连。治疗极劳奔驰伤肝所致的呕血,遍身疼痛,或时发热,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寒热并用,止血而不留瘀。
      
    总之,张璐善于从整体和运动中把握血液生理特点,强调体质差异对血证的影响,详于脏腑辨证,用药灵活多变,偏于温补而不舍寒凉是其论治血证的特色。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