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优生优育]儿童鼻炎的日常护理 | |
[全草类][组图]溪黄草 | |
[根及根茎类][图文]阴香根 | |
[调查]一男子承包八家社区医院, | |
[调查][组图]2亿元“回流药”骗 | |
[疾病预防]宫外孕危害大 关键是做好 | |
[疾病预防]家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该 | |
[医药]全球首例!浙江报告H10N5 | |
文章导读: |
【药用植物栽培】
一、生物学特性
1.桃 喜阳光和温暖的气候,在肥沃高燥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最好。怕涝,在低洼碱性土壤中生长不良。幼树抗寒力弱,容易冻梢。耐修剪,寿命较短。
2.山桃 喜光,在半阴处也能生长,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贫瘠、荒山均可种植。
二、栽培技术
1. 桃 以嫁接繁殖为主。用山桃、毛桃、为砧木,可增强其抗涝、抗寒性。供砧木用桃核在湿沙中完成春化阶段,使硬壳容易裂开,易于发芽,3月播种,4月上旬即可出芽。有经沙藏的种子,可在秋季播种,选地势高燥的圃地培育桃苗,苗木生长迅速,当年秋季幼苗可长20-30cm高。芽接一般以8月下旬、中旬为宜,多采用丁字形芽接法,或在春季4月上旬进行枝接,多采用切接、腹接和劈接法。
2.山桃 用种子繁殖。6-9月份摘下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将种子在水中冲洗干净,捞出晾干,沙藏。春播,3月上旬进行至4月初播种,把经过沙藏种子取出,按行株距35cm×(20-30)cm,深5-6cm穴播,覆土,浇水,15d左右可出苗。幼苗在苗圃培育1-2年出圃定植。秋播于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可以当年采收的种子,不经沙藏处理,直接播种,于翌年春生苗。山桃苗木一般常作为桃树品种的砧木。
田间管理
1.桃 注意整形修剪,加强土、肥、水管理。
2 .山桃 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追肥、浇水、中耕除草。定植结果后,于每年的冬季进行修剪,剪除徒长枝、过密枝、病虫枝、细弱枝,使通风透光,提高果实的产量。
病虫害防治1.桃 抗病能力弱,量易遭受虫害。桃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叶和新梢,发芽前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发芽后喷65%代森锌500倍液2-3次。流胶病,发生在树枝干,加强栽培管理,枝干涂白,预防冻害和日烧伤,防治蛀食枝干的害虫。桃蚜,为害叶片,发芽前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生长期用2.5%溴氰菊酯5000倍液。
2.山桃 桃缩叶病,为害叶片、新梢、果实,严重时造成落叶甚至枝条枯死。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虫害有桃芽、桃粉蚜。
【炮制方法】
除去硬壳杂质,置沸水锅中煮至外皮微皱,捞出,浸入凉水中,搓去种皮,晒干,簸净。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定:桃仁 种子呈扁椭圆形,先端具尖,中部略膨大,基部钝圆而偏斜,边缘较薄。长1.2-1.8cm,宽0.8-1.2cm,厚2-4mm。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细小颗粒状突起。尖端一侧有一棱线状种脐,基部有合点,并自该处分散出多数棕色维管束脉纹,形成布满种皮的纵向凹纹,种皮薄。子叶肥大,富油质。气微,味微苦。
2.山桃仁 种子呈卵圆形,基部偏斜,较小而肥厚。长0.9-1.5cm,宽约7mm,厚约5mm。种皮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颗粒较粗而密。 匀以饱满、种仁白、完整为佳。
显微鉴别:
1.桃仁 黄白色。
①种皮外表皮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11)个连接成行或聚集成群。侧面观多呈贝壳形、盔帽形或弓形,径向54-153μm,底部切向18-180μm,突出于表皮层的部分呈拱形,壁厚约34μm,层纹细密整齐,孔沟无稀少,底部壁厚约12μm,层纹少见,孔沟及纹孔较密,胞腔内含淡棕色物,表面观呈类圆形、圆多角形,或类方形,纹孔大而较密。另有纺锤形石细胞,宽约至230μm。
②种皮外表皮细胞橙红色或樱红色,呈类圆形或多角形,常与石细胞连生。③种皮内表皮细胞淡黄棕色或红棕色,断面观为1列类长方形色素细胞,表面呈类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④内胚乳细胞,壁稍厚,胞腔内含脂肪油滴。⑤子叶细胞含糊粉及脂肪油滴。
2.山桃 黄白色。
①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矩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径向81-198(-279)μm,切向27-128(-198)μm,突出部分近圆拱形,壁厚约34μm,层纹细密整齐,孔沟无或稀少,底部壁厚薄不匀,薄处层纹少见,孔沟较密,厚处层纹明显,无孔沟;表面观呈类圆形、类六角形、长多角形、类方形或类斜方形,有的一端锐尖,壁厚薄相间,角隅处特厚,层纹明显,壁厚处有孔沟。偶见非腺毛状石细胞,长至234μm,直径23-42μm。②草酸钙簇晶少数,直径12-27μm。另有种皮外表皮细胞、种皮内表皮细胞、内胚乳细胞及子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