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思考中医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医当自强——兼论实现中医梦的理念与路径选择

  • 文章导读:

     

      3.中医能自强——坚持按中医规律创新发展

      现代社会有着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不同的评价标准。发展中医需要顶层设计,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至少不能用违背中医发展规律的政策强加给中医,同时,中医界自身要按照中医药发展规律致力于中医药的发展,从以下七个方面实现自强。

      完善医学发展模式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以生活方式病、老年病、慢性病为主的社会疾病谱,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目的不仅局限于治疗疾病,还包涵开展保健服务,增进健康,引导人们改变对疾病、健康、医学的认识,从“以救治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保障健康为中心”,从“医疗服务”转变为“预防保健服务”,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讲求辨证论治,重视个体化治疗,重视人的情志,既可治疗,又可预防,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因而,中医的人文精神和理念与新医学模式是比较吻合的。当然,中医治未病系统工程建设还有很多困难,如治未病理念尚未普及,服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等。为此,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特别指明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具体举措、保障条件,完善了“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的整体发展战略。

      巩固和拓展服务阵地

      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是当前中医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了市(县)一级的中医院,是城乡医药服务网络的衔接口。有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所,占医院总数的12.88%;中医医院的执业人员总数占卫生口总执业人数的13.24%,中医医院床位数占到医院总床位数的12.88%。但中医医院存在着西化现象,使一些笃信中医的患者转投中医特色突出的个体诊所门下。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一直是中医医院发展建设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医一直以个体诊疗的方式开展中医服务。这种服务方式与中医的学术特点、诊疗方式相适应,体现了中医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的个体诊所、各类门诊部发展迅速,成为中医服务方式的有效补充,成为弘扬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阵地。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就巩固和拓展基层中医服务问题进行专门部署,在强调以中医医院为重点的公立中医机构建设的同时,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个体诊所等。只有坚持传统个体式与现代医院式相结合的中医服务方式,才能让需要中医药服务的人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高质量、有保证的中医药服务。

      建设专业队伍

      人才是兴业之本。面对中医人才队伍日趋萎缩和日渐西化的现状,关键是通过中医教育打造一支数量可观且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卓越中医人才队伍。

      两千余年来,传统的中医教育主要方式是师带徒。这种教育方式尽管有很大局限性,但契合了中医学科的属性,符合学科特色及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中医药高等院校,院校教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但中医院校教育是在中华文化被西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开始就被打上了西化的烙印,中医院校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远离或误解中医基本理论的现象。因此,探索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实现早跟师、长期跟师,坚持读经典、多临床、早临床,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视野、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解决临床问题的中医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院校后的继续教育中,坚持开展师承教育,如国家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高徒项目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术经验继承创新

      中医的学术传承与创新,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由于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学科属性、学科范式,在其科学研究上也有本质上的区别。故无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药物研究等,都不应“以西套中”。否则,中医药的传统学术经验必将日益弱化。因此,要制定和确立独立的具有中医药学术特点的、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学术评价体系,并以此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中药、科研、教育等的学术质量评估。只有在评价标准上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中医研究才能回归到学术本位,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应鼓励学术争鸣,中医学术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流派,各学派不断吸收兼融、互相渗透,形成中医学继往开来的一条学术发展历史长河,当代的中医药学则更要敢于创新。

      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中医药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直面人类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现实需要,才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中医药文化。在今天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就是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系列化、传播的大众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和研发的产业化。

      具体而言,一是要正本清源。通过对《周易》和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学说以及相关文物、神话、传说的研究,追溯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形成的本源。同时,对中医药典籍、出土医书、名老中医经验、民间传承的医术医方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实用研究的系列化。二是开源畅流。编撰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系列教材和中医药文化普及读本,开发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资源,拓宽中医药教育与传播的渠道,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大众化。三是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交流,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四是形成中医药文化产品。逐步建立并完善中医药文化与传播中心和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编辑出版系列图书,编制系列教材、普及读本、音像制品,开办培训班、举办专题会议和大型专题赛事,筹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开通中医药文化之旅、健康之旅等,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产业化。

      近几年,我国已经形成了“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新格局,“文化”已列入中医药工作日程中,并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制订了“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实践证明,加快中医药文化发展,就需要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将中医药文化置于中医药事业格局中,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事业,一手抓中医药文化产业,既满足公众医疗卫生和健康需要,又促进经济发展。

      开创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

      中医药走向世界,既是传统医药学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竞争软实力的需要。现在中医药服务已经走进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2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实力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中医药的健康观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为人类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新模式,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新一轮健康理念转变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正在逐渐得到认识。

      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是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其前提是主管部门要完善中医药的技术质量标准,建立起我国自己的技术标准体系,并在中医医疗服务中严格执行。同时,在就诊模式上国际化,比如开展国际远程会诊,建立来华就医与旅游业结合的绿色通道,开展健康保健咨询活动等。其次要实现中医药人才走向世界。因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国际交流人才的培养。再次要实现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要不断挖掘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推进中医药及相关领域音像、出版、演出等行业的发展,开展在境外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培训活动,积极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及孔子学院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完善管理机制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但是,目前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多不健全,尚未形成管理体系,各级各层次的管理机构也很不统一、很不健全,而且中医药管理在卫生行政管理框架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很难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难以实现全行业、全局性的管理。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各级地方能级相适应的中医管理机构,已成立管理局的地方,要强化管理机构内涵建设。

      每一个行业都应该有正规的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统一价格标准,强化市场监管。在这方面,中医药学会、协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圳市最新出台的《中医药条例》增加了行业协会应当建立诚信档案和诚信风险预警公告制度的内容,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的会员,可以给予警告、业内通报批评或者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以此来加强中医药行业协会对会员的自律性监管。

    上一页  [1] [2] [3]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