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水气凌心证与心阳虚证鉴别

  • 文章导读:

      定义

      水气凌心证:凡因脾肺气虚,饮停不化,阻遏心阳,或脾肾阳虚,水停下焦,而致水气上逆凌心所引起的心悸,咳喘,神疲乏力,全身或局部水肿等症状,称为水气凌心证。

      心阳虚证:心脏阳气不足,鼓动血脉、温养心神的功能减退所引起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心痛等症状,称为心阳虚证。

      病因

      水气凌心证,常见有饮阻于心和水湿上泛两类证候。

      饮阻于心型:若咳喘日久,损伤肺金,宣发肃降失职,致饮停上焦;或劳倦伤脾,水湿不化,或体胖痰多,或饮食肥甘,滋生痰涎,使痰饮停留中焦,上干于心,则痰饮内阻于心。正如《不居集》云:“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而虚损之人,未有脾气不虚者也。脾气虚则不能致精微于肺,以化其津液也……痰之来也,多由于肺,而虚损之人,肺气未有不虚者也。肺气虚则不能水精四布,而浊痰凝聚也。”

      水湿上泛型:若先天禀赋不足,元阳素虚;或过用寒凉攻伐,斫伤脾肾之阳;或感受寒湿之邪,日久不愈,湿胜则阳微,使脾肾阳气受损,其温运水谷、气化水液功能失职,水湿停聚,上凌于心。《医宗必读》认为,虚证水肿,主要责之于肾火虚衰:“……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

      心阳虚证:若久病体虚,高年脏气虚衰,或汗、吐、下损伤阳气,可致阳气不足,心阳亦虚;或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亦可导致心阳不足,即所谓“气虚及阳”。

      病机

      水气凌心证的饮阻于心型:肺和脾在水液的代谢和输布方面,协调配合,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不断的下输膀胱,有助于脾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从而防止水液泛滥或潴留局部;而脾的输布水津,散精于肺,也是有助肺通调水道的功能,若脾肺气虚,则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成饮,因此,《医宗摘要》认为:“痰症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若水饮痰浊停聚胸中,阻遏心阳,使心阳不振,心神不宁,神气失守,正如成无己所云:“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水气凌心证的水湿上泛型:脾主运化水液,与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谢和排泄。脾阳根于肾阳,肾中之精气,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才能获得充养,肾气肾精方能旺盛不衰。若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水寒不化,水气内停,则上迫心阳,水饮凌心。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蒸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圣济总录》亦云:“若水停心下,水气乘心,亦令悸也。”

      水气凌心证虽有饮阻于心和水湿上泛两个证型,但最终累及于心,常可导致心之阴阳俱败,甚者肝、肾、肺、脾功能衰竭,而出现瘀血、黄疸、出血、真阳亡脱的病理转归。

      心阳虚证:心阳不足,心失温养,心神不安;心主血脉,有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心之阳气不足,鼓动血行的功能减退,故以血运障碍的心功能低下和虚寒证为特征。若心阳虚,不能下温肾水,肾阳亦虚,不能气化行水,使水寒不化,凝滞下焦,凌心射肺,即形成心肾不交,心肾阳虚,水气内停,寒水凌心的病理转归。临床表现可见:心悸,咳喘,尿少,筋惕肉  ;形寒肢冷,矇眬欲睡,口唇青紫等症,其病机为阴寒内盛,水气内停,血运障碍。

      鉴别要点

      水气凌心证,主要以心悸怔忡,咳喘,浮肿,神疲纳差,苔白滑,脉弦滑为临床特征。

      水气凌心证之饮阻于心型:心悸咳喘,咳痰量多色白,胸满,不得平卧,头面浮肿,恶心纳差,眩晕,神疲乏力,舌苔白滑,脉弦滑。

      水气凌心证之水湿上泛型:心悸气喘,全身水肿,下肢尤甚,脘腹膨满,小便短少,面色白,渴不欲饮,神倦肢乏,手足厥冷,纳食减少,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弦滑。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不舒,动则尤甚,气短自汗,面色淡白或白光白,形寒肢冷,或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以心气虚证(心功能减退)伴寒象为临床特征。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