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定 义
心肺气虚证 由于心肺两脏之气不足,心失所养,肺之肃降功能减退导致的心悸、咳喘和气虚证候。
脾肺气虚证 由于脾肺两脏之气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肺之肃降无权出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咳喘和气虚证候。
病 因
心肺气虚证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不充,或后天脾胃虚弱,元气生化乏源,或热病汗出及吐下亡阴,气随汗泄,元气损伤过度而致气虚证。若久病咳喘,易耗伤肺气,思虑劳损,易损心气,正如《不居集》所云:“凡劳伤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且心为君主之官,一身生气所系,最不可伤……五脏之伤,惟心为本。”
脾肺气虚证 除具备上述气虚证的病因外,若饮食不节,饥饱不调,劳倦内伤,多易损伤脾气,“《难经》所谓:‘饮食劳倦则伤脾者’,盖谓脾主饮食,而四肢亦属脾,故饮食失节,劳役四肢者,皆能伤于脾耳”(《医经溯洄集》)。若脾虚不能输精以养肺,则肺气亦虚;久病咳喘,易伤肺气,肺气虚弱,失于宣降,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致脾气亦虚,形成肺脾之气俱虚的病理表现,即“上病及中”。
病 机
心肺气虚证 心主血,肺主气司呼吸,两脏同居上焦而肺朝百脉,肺能促进心行血的作用。故《太平圣惠方》曰:“夫肺居膈上,与心脏相近,心主于血,肺主于气,气血相随,循环表里。”心之行血和肺之司呼吸作用的协调平衡,需赖宗气的推动作用。因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贯心脉而司呼吸,因此,血液循环的正常,亦能保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宗气化源充沛,宗气旺盛,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运行气血的功能,若肺气不足,宗气化生亏乏,则能影响心的行血作用,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甚则瘀血内停,痹阻心脉,出现心痛如针刺刀割样,固定不移,面色、口唇青紫,脉结代等气虚血瘀的症状和体征。“古有患胸痹者,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蜀医谓胸府有恶血故也”(《医说》引《杂病广要》)。若心气不足,血运异常,影响肺气的功能,进而宗气亦虚,宣发肃降功能失职,肺气上逆而咳嗽气喘。若喘促持续不解,心肺之气大伤,则易形成喘脱亡阳的病理转归,症见喘促持续发作,汗冷肢凉,烦躁,气短不续,脉浮大无根。
脾肺气虚证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主,居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肺主宗气而运行周身,脾胃主中气而消化水谷……”(《重订通俗伤寒论》),因此,人体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上焦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保证足够的清气吸入;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气的化源充沛,此为构成气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脾气健旺和肺气充沛,则与气的兴盛密切相关,在水液的代谢输布方面,脾主运化水谷,转输水液,肺为水之上源,其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谢转输。《黄帝内经·素问》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出脾肺对水液运化输布的主要功能,在《素问注释汇粹》中,吴崑注:“肺虽为清虚之脏,而有治节之司,主行营卫,通阴阳,故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正常,有助于脾胃的健运水液,输布精津,并能使肺得精微之营养,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正常,亦是肺通调水道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故肺脾气虚证,常可表现为气虚和水停的病理结果。如脾气不足,不能上输精微以养肺,则肺气也虚,脾虚运化失职,水湿聚而成痰,上干于肺,痰湿阻肺,肺失宣发肃降而成气逆喘咳痰多之证。正如《冯氏锦囊秘录》所云:“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淤而成痰。”《蜀中医篡》亦云:“痰即人之精液,无非水谷所化,悉由中虚而然。”若肺病气虚日久,宣降失常,气不化水,水湿内停,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则脾气被困,制水无权,水湿不化,气结不行而成水肿。正如《症因脉治》所说:“肺虚身肿之因,劳役过度,肺气久虚,清肃之令不行,下降之权失职,卫气壅遏,营气不从,则肿症作矣。”张景岳在论及水肿“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时指出:“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息。”总之,脾肺气虚证,是以气虚为病理基础,水湿痰饮的形成为病理产物,是因虚致实。脾肺气虚,常可因气虚日久,累及阳气,致脾阳不足,进而出现阳虚生内寒的症状,呈现水饮、痰湿、寒凝互结为患的病理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