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鉴别

  • 文章导读:

     

      鉴别要点

      心肺气虚证  心悸气短,咳嗽喘息,动则尤甚,胸闷自汗,咳痰清稀,神疲乏力,头晕头昏,面色白,懒言声怯,舌淡苔白,脉虚弱。以心悸(心病特异性症状)和咳喘(肺病特异性症状)并见与乏力(气虚证特异性症状)等气虚证为临床特征。

      脾肺气虚证  久病咳喘,痰多稀白,胸闷气短,腹胀,大便溏薄,纳呆,神疲乏力,声低懒言,面色白,面浮足肿。舌质淡,苔白,脉缓弱。以咳喘和腹胀、便溏、纳呆(脾虚的特异性表现)及乏力等气虚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心肺气虚证  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职,则气逆喘咳;动则耗气,故动则喘息尤甚;心肺气虚,则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肺气虚,不能输布气化水液,水聚成痰,故咳痰清稀;气虚不能供养周身肌肤头目,功能活动减退,则头晕头昏,神疲乏力,懒言声怯;“惟肺也,外统皮毛,为一身之护卫”(《医旨绪余》),肺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舌淡苔白,脉虚弱,为心肺之气俱虚之象。

      脾肺气虚证  久病咳喘,肺气日损,宣降无权,故咳喘气短;脾肺气虚,水津不化,痰湿内聚,上渍于肺,则咳痰量多稀白;脾气不足,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水湿不运,湿阻气滞而为虚性腹胀,“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水谷不运,清浊不分,水渗肠道,故大便溏薄;脾虚及胃,受纳不及,故纳呆;气虚功能活动减退,则神疲乏力,声低懒言,面色白。若肺不气化水行,脾不输转水液,则水气内停而见面浮足肿。舌质淡,苔白,脉缓弱,均为气虚之象。

      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皆具备咳嗽喘息,咳痰清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白,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弱的症状,因二证均属气虚,均有肺气虚证,故可见到肺失宣降,气逆咳喘和全身功能低下的气虚证。不同的是,前者尚有心失所养的心病特异性表现:心悸;后者除具有脾气虚的特异性表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外,尚因脾肺二脏在水液代谢方面具有运化、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因而在脾肺气虚的病理状态下有痰饮、水湿内停的症状:面浮肢肿,咳痰量多而有别于心肺气虚证。心肺气虚证的心悸一症也为脾肺气虚证所不具,固亦属鉴别之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心肺气虚证的主症必须心悸、咳喘悉备,方可确诊,单有心悸而无咳喘或单有咳喘而无心悸,诊断均不能成立,脾肺气虚证亦然,主症必须腹胀、便溏、纳呆和咳喘并见方可确诊,单有咳喘而无腹胀、便溏、纳呆或单有腹胀、便溏、纳呆而无咳喘,诊断均不能成立。

      心肺气虚证和脾肺气虚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二者病机中均有气虚功能减退和肺气不足,宣降无权的共同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尚有心气虚的症状,后者反映脾气虚的表现。具体来讲,心肺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肺气不足,呼吸功能减退,宗气运转无力,气血运行迟缓,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虚不能供养面目、肌肤、脑髓,气虚卫外不固;脾肺气虚证,肺虚不能输布水津,脾虚不能运化水液,痰饮内蓄,水湿泛滥,脾运失职,清浊不分,混走肠间,气虚周身失养,功能减退。二者均属气虚证,但心肺气虚证,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病位在心肺;脾肺气虚证,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气虚为本,痰饮壅肺,水湿泛滥为标,病位在脾肺。心肺气虚证,常可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阻而形成气虚血瘀证,亦可因喘促日久,气虚愈甚而有喘脱亡阳之虞。脾肺气虚证不愈,亦可渐损阳气,而形成寒凝、水饮、痰湿互结的病理趋势。

      心肺气虚证和脾肺气虚证,就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发病均较缓慢,病程较长,均有劳倦内伤和久咳不愈的病史。前者常可因年高心肺气弱引起,后者可因饮食不节伤脾,进而影响于肺,或肺气虚渐损脾气所致。

      心肺气虚证治疗宜补养心肺,益气止咳,方用补肺汤加减(《永类钤方》);脾肺气虚证,治疗宜健脾益气,补肺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医学正传》),“若但以脾胃土虚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汤以补脾肺”(《景岳全书》)。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