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鉴别分析
水气凌心证和心阳虚证,均有心悸,胸闷,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的共同症状。
水气凌心证的饮阻于心型:脾肺气虚,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不能上输于肺,水湿内停,聚而成饮。“然脾为生痰之源,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下输水道,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鬲,淤而成痰”(《锦囊秘录》)。痰饮内停,困遏心阳,心神不宁,故心悸怔忡;饮留胸肺,不得宣布肃降,上迫肺气,窒痹气机,升降受阻,则胸满,不得平卧;痰饮内阻,肺气上逆则咳喘,咳痰量多色白;脾肺气虚,水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湿潴留,则见头面浮肿;脾虚,运化不及,胃失和降,纳运失职,故恶心纳差;清阳不升,则眩晕;脾虚,精微不布周身,则神疲乏力;舌苔白滑,脉弦滑,为痰饮内停之象。
水气凌心证之水湿上泛型:脾肾阳虚,脾不制水,肾之气化功能失职,水气内停,故见全身水肿,下肢尤甚,脘腹膨满;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水气上泛,凌心射肺,则心悸怔忡气喘,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水气喘促,乃水气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喘不能卧,气不宜通。”脾主四肢,肾寓真阳,阳气虚衰,不能温养头面、四肢百骸,则见面色白,神倦肢乏,手足厥冷;水气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渴,内有水湿,故渴而不欲饮;脾阳虚弱,中焦运化受纳功能失职,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饮食减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阳虚水停之象。
饮邪阻心型和水湿上泛型,虽然均有水肿,但因病位不同,水肿的部位亦有上下之分。前者以上焦胸满,头面浮肿为主,后者是脘腹膨满,下肢肿甚,或者说二者均有水肿,但前者仅是局部(头面)水肿,后者是全身水肿(尤以下肢为甚),肿势重。二者虽病变最终累及于心,但前者病变部位是以肺脾为主(故水肿多位于上);后者病位在脾肾(故水肿多位于下)。二者均有水寒痰饮上迫,凌心射肺,心阳不振,肺气上逆的共同病变,但前者有咳喘痰多色白的痰饮内盛证;后者有小便短少,四肢逆冷,周身水肿的阳虚水气内停证。
心阳虚证:心阳不足,心神失养,故心悸怔忡;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不舒;汗为心之液,阳虚不能固表,则自汗;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利,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淡白或白光白;阳虚不能温养肢体周身,故形寒肢冷;阳虚则阴寒内盛,寒凝气滞,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见心痛;苔白滑,脉沉迟,为阳虚、寒湿内盛之象。
水气凌心证和心阳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均有心悸,但心阳虚证较之水气凌心证程度轻,仅是心失温养,即“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证治准绳》);而水气凌心证之心悸由水乘火位,神不守舍所致,故“心悸怔忡,振振不宁”。二者均有胸闷,但心阳虚证之胸闷较之水气凌心证轻,仅为胸中宗气不足,运转无力;而水气凌心证,由于水湿痰饮有形邪气,壅遏上焦,凌心射肺,则表现胸胀满、气喘不能平卧。二者均有身寒肢冷症,但水气凌心证较心阳虚证重,前者因脾肾阳虚,脾主四肢肌肉,肾脏内寓一身元阳,阳虚阴盛,阳气不达四末,故见四肢厥冷;后者是心阳不足,肢体失于温养,而见形寒肢冷。
水气凌心证的临床症状,可大致分为三类证候:一类是水饮痰浊,凌心射肺,困遏心阳,心阳不振的症状,即心悸怔忡,咳喘胸满;一类是痰饮水气内停的症状,即水肿,痰多色白;一类是脾虚不运的症状,即恶心纳差,神疲乏力。
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可划分为两组症状:一组是心功能减退的心气虚症状,即心悸怔忡,胸闷不舒,动则尤甚,气短自汗,面色淡白;一组是阳虚寒盛的表现,即形寒肢冷,或心痛。一般无咳喘痰多、水肿、纳差等诸多脏器功能失调的表现,而水气凌心证,往往是肺脾肾多个脏器阳虚水停的病变进一步发展,累及于心,较之心阳虚证,病势重,病程长,预后差。
水气凌心证和心阳虚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水气凌心证的病机是:水寒痰饮,上迫于心,心阳困遏,阳气不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的宣发肃降失职,运化输布失常,气化蒸腾失司,水气内停,痰饮内伏,阳虚寒盛,水湿泛滥,以阳虚为本,水气痰饮上壅凌心为标。病位在心,与肺肾脾有关。若水饮凌心日久,心之阴阳俱损,肝肾肺功能衰败,则易形成黄疸、出血、真阳亡脱的危象。心阳虚证的病机为:心阳不足,心神失养,血运迟缓,心功低下,阳虚生寒,阴寒内盛,寒凝气滞。纯为虚证,病位在心,若心阳不足,累及肾阳,心肾不交,则易形成心肾皆阳虚,水气内停,寒水凌心射肺的病理转归。
水气凌心证和心阳虚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水气凌心证中,多有水肿饮停的病史,饮邪阻心型,多有咳喘数年,即“久咳数岁”的病史;水湿上泛型,多有脾肾阳虚的病史。心阳虚证,可有汗多伤阳的病因,或平素有心气虚的病史。
临床上,心系病证的突出特征是心悸怔忡,不仅心阳虚证、水气凌心证可以出现惊悸,而且心之气阴不足,痰浊、瘀血、气郁、寒凝、阳热亦可致悸,临床可以根据病机、证候特点加以识别,如血虚型除心悸外,伴心神、面、舌、脉失血濡养的症状,阴虚型除心悸外,有心神失养,虚火内生的表现,瘀血型有心悸、刺痛、唇舌青紫征,痰浊型有心悸、痰多、胸闷,甚则蒙蔽心窍的神志昏迷症状。
水气凌心证,饮邪阻心型,治疗宜温化水饮,振奋心阳,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湿上泛型,治疗宜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伤寒论》)。心阳虚证,治疗宜温补心阳,通脉益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