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鉴别

  • 文章导读:

     

      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均属肝风内动证,与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有明显不同,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总由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而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则由风火相煽,阳热亢盛所致。故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其动风的主要特征是由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故常见到筋膜的病理改变,如阴血亏虚,筋脉失养的筋枯证,表现为肢体关节活动受限,甚则疼痛,“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丹溪心法》)。或者因血虚不荣,筋脉失养的筋急证,表现为筋脉拘急,活动不利,“仲景言血虚则筋急,此又筋急之原,由血脉不荣于筋之故也”(《杂病源流犀烛》)。或因阴血亏少,不养筋脉的筋挛证,其表现为筋脉收缩挛急,不能舒展,“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张氏医通》)。或血虚津少,筋膜失于滋养的筋痛证,其表现为筋脉疼痛,“若动止筋痛,是无血滋筋故痛”(《医学正传》)。或肝肾阴液亏虚,不荣筋膜则筋脉纵缓的筋缓证,或阴血亏虚,虚热内生,筋膜燥枯的筋痿证,症见肢体关节,筋脉痿软,不能随意运动等等,而少见高热、神昏、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阳热上攻,扰乱神明,风痰阻络的症状。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除具有“动风”的特征外,常伴有虚热和血虚的临床表现。

      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都具备“动风”的临床表现:手足肢体震颤、拘挛,但前者具备阴血虚和虚热的临床表现: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质红少津,脉弦细数;而后者则仅具备阴血不足(头目、爪甲、肌肤、唇舌失血濡养)的表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皮肤瘙痒,耳鸣如蝉,面色、唇舌、爪甲淡白,舌苔白,脉细无力。因此,阴虚动风证的临床表现较之血虚生风证重,不仅有阴血虚的表现,也兼有虚热的表现,而血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比阴虚动风证轻,只有阴血虚的表现,而无虚热征象,但血虚进一步发展,阴虚生内热,也可以出现虚热证。

      就其病机病势而言,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均以肝脏之阴血亏损为共同的病理基础。前者主要病机是肝阴不足,头目耳窍失养,阴血不养筋膜,虚风内动;阴液亏损,不能制约阳气,则阴虚生内热。后者主要病机是肝血不足,肝失所藏,血不养筋,筋脉挛急,虚风内动;肝血亏损,头目、面色、爪甲、唇舌、肌肤、心神失于阴血濡养。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均属阴血虚证,前者是阴血虚兼有虚热证,后者仅是阴血虚证。二者共同的病机特征为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若因治疗不当或病势加重,均可以出现阴竭阳脱,阴阳离绝的危象。

      就其病史、病程来看,阴虚动风证,多发生在温热病后期,由于余热未清,灼伤肝肾之阴液,病情较重,因正气不足,邪热留恋,故不易速去;血虚动风证,多发生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失血之后,责之血液丢失过多或生成不足,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病势较轻。

      阴虚动风证和血虚生风证,其“动风”之机理,由于筋膜功能失调,而肝在体合筋,故二者的病变部位以肝为主,前者可关联到肾,因肾为一身阴液之本,热病后期,多伤肾阴。后者可关联到心,因心主血脉,阴血不足,心失所主,血不养心,心血亦虚,一般而言,肝血虚证可发展为血虚生风证;肝阴虚证可发展为阴虚动风证。所以,血虚生风证,是以肝血虚为病理基础,故应包括肝血虚证的病机和临床表现;阴虚动风证,是以肝阴虚为病理基础,故应包括肝阴虚证的病机和临床表现。而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仅以阴血虚证为主,没有明显动风的临床表现。

      阴虚动风证,临床治疗应缓肝息风,滋液降火,方用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加龟板、鳖甲牡蛎。正如华岫云所说:“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风,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厥矣。先生治法,所谓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侯氏黑散、地黄饮子、滋肾丸、复脉等方加减,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温病条辨》认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血虚生风证,临床治疗应养血息风,滋肝柔筋,方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此外,《王旭高医书六种》中亦记录了养血息风类药:“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制或麻者,宜养血息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