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中医药史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提倡“辨证论治”的历史背景

  • 文章导读: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界之所以提倡“辨证论治”,并将之提升到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的高度来宣扬,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简言之,在新中国的中医政策开始确立和贯彻之初,为了尽快从根本上消除“中医不科学”的历史偏见,将其作为对中医的基本诊疗规律和与西医相区别的学术特点的概括,并随着中医政策的贯彻而在中医学界迅速流传开来的。

        提出:基于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

        任应秋先生在1957年出版的《中医病理学概论》的“前言”中说:“有人说,祖国医学对病理的认识总是一种概念,而于病理的形态学、解剖学、组织学等概属无知。但我的看法是这样:这方面固然可能是祖国医学的缺点,可是翻开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病理学教科书,谈某种病的病理时,似乎天经地义地就谈它的病理形态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这些几乎就等于病理学本身,仍然是有莫大的缺点……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病理学,忽略了疾病是人这个有机体所表现的现象之一,并且是在发展着的、变动着的现象,绝不能把它从整个有机体孤立起来加以片断的了解的,更不是仅仅从病理形态学上考察就能有全盘的了解的……于此我们认识到祖国医学辨识病理从证候,确定治疗也从证候,合多种证状而成一概括的证候名目,谓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等等,既为辨识证候性质的关键,也是临床治疗的标准。疾病是随时发展着的,变动着的,证候也是极其复杂而变化的,这样证候与治疗密切配合的病理知识,有它现实的实践意义,能够通过实践的知识,便有它不可磨灭的真理存在,更有它不断变革、升华发展的前途。”

        秦伯未先生1957年在《中医“辨证论治”概说》一文中也说:“‘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方法,离开了中医基本理论便没有方法来进行。有人承认中医‘辨证论治’的特长,但同时认为中医只有实用主义的经验的随症治疗,这是根本误解的。如果中医没有理论指导,决不会有一套优越的诊疗体系并积累起历代文献。也就是说,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反过来就是方法,‘辨证论治’所以成为中医的诊疗规律,就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任应秋先生在1976年又云:“如果以‘症状’为依据进行治疗,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不彻底的疗法,也是一种不科学的疗法。只有以‘证候’为根据进行治疗,才是从根本上治疗,比较彻底的治疗。所谓‘对证下药’,就是要针对‘证候’,而不是针对着‘症状’。”(《谈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这样的论述,还有许多。随便举其典型者即有:“首先要明确的,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有本质上的不同。辨证论治是根据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和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情况,做出不但能解决当前、而且有利今后的方法。”(姜春华,沈自尹著《中医治疗法则概论》)“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科普遍应用的诊疗法则,与对症治疗有所不同。虽然,辨证也要以症状为依据,但不是单凭一症,而是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患者所有症状,分析辨别,找到能反映疾病本质的证据,才算达到目的,仅只注意一个症状,就不可能全面了解病情,甚至还会歪曲实质而为病变反映出来的假象所蒙蔽。所以辨证论治的整个步骤,从了解病情经过与全身症状,分析病因、病理,考虑治则,抉择方药,必须通过细致的思考过程,非简单的对症治疗可比。”(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主编《中医临证要览》)

        产物:紧靠巴甫洛夫学说和辩证唯物论

        任应秋先生在1955年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时即云:“我们认为这种辨证论治的整体体系,是和现在苏联先进医学主张:‘我们不是治疗某一病患,而是治疗病人,于治疗时应当注意病人身上发生的变化组合,在看护病人时,必须考虑整个病人,而不单注意于罹患器官’的理论是殊途同归的。”(《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