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中医药史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伤寒杂病论》是温疫防治论

  • 文章导读:

     

      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战壕热等不同类型,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患者感邪后因正气的强弱、体质的寒热、邪气的轻重和宿疾等影响而出现不传、或传经(顺经传、隔经传、表里传)、或直中、或合病并病、坏病等不同,故用藏腑经络病变概括则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中湿、少阳中风、太阳痉病及中暍、合病之别: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发热是立克次体病的特征表现,体温于发病后第2~4日达到高峰,可达39℃~40℃以上,表现为不恶寒而恶热、高热、烦渴、大汗、脉洪大或数,此即伤寒阳明病。《素问》云: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伤寒杂病论》曰:“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立克次体病有明显的全身毒血症状,如寒战、持续剧烈头痛、高度疲乏、失眠、周身肌肉疼痛、胃纳减少、眼结膜及脸部充血,这些亦是伤寒的常见症状。《素问》云:伤寒“二日阳明受之……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而鼻干,不得卧。”《伤寒杂病论》曰:“太阳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阳明病,不能食”;伤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阳明病,面合色赤”。

      气管炎、肺炎是立克次体病常见的并发症,合并感染者可成为重症肺炎,可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后遗症,并可迁延成肺纤维化、肺气肿,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咳血等。《伤寒杂病论》不仅认为伤寒“发热而咳”,“咳有微喘”,“喘而胸满”;而且认识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

      《诸病源候论》指出:“伤寒……瘥后而犹嗽者,是邪气犹停在肺未尽也。寒之伤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气,寒搏肺气,入五脏六腑,故表里俱热。热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犹未尽,邪随气入肺,与肺气相搏,故伤寒后犹病嗽也。”

      立克次体病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烦躁等,持续高热的情形下,常出现谵妄、神志迟钝,甚至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征等。《伤寒杂病论》认为伤寒可不得眠、烦躁、谵语、发狂、喜忘、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如云:“太阳病六七日……其人发狂”;“阳明病……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阳明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立克次体病,尤其是斑疹伤寒还可导致脑缺血,表现为肢体麻木、肢体瘫痪、言语不利等,此即中风。《伤寒杂病论》不仅有伤寒太阳中风之说,而且明确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立克次体病常损害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胃脘痛、腹痛、黄疸、脾肿大、肝肿大,并发胃肠道出血、肝炎、腹膜炎。伤寒传至阳明、太阴、少阴阶段常见心下满、呕、哕、口不欲食、腹满、大便硬、心下痞、下利等。《伤寒杂病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伤寒六七日……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太阴当发身黄”;“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身目为黄”;“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心下即剑突下,胁下、剑突下的脏器是胃、肝、脾,按之硬和胁下痞硬是肝脾肿大的表现,黄疸是肝损害的表现。肝损害久治不愈则肝硬化,此即中医积聚,《伤寒杂病论》论述了积聚、吐血、下血、呕吐等的治疗。

      立克次体病可损害心血管,导致心律失常、休克,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出现休克后由发热、躁动转为畏寒、倦怠。休克、心力衰竭属中医厥逆,感染性休克是热厥,心力衰竭性休克属少阴寒厥。《伤寒杂病论》认为“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藏无结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心肌炎、心内膜炎以心悸、胸闷胸痛心痛、短气为主要表现,此即《伤寒杂病论》的胸痹心痛短气病。

      立克次体病,尤其是斑疹伤寒、恙虫病主要是虱、蜱、螨、恙虫等叮咬后发病,被叮咬处可出现皮疹、瘙痒,可并发感染,发生疮疡,产生焦痂、溃疡,此即《伤寒杂病论》所言的疮疡。斑疹是斑疹伤寒、恙虫病的重要临床体征,常在发病后的第5~6日出现,持续5~7日。皮疹以胸、背、腹部为主,向四肢发展,此即《伤寒杂病论》的浸淫。皮疹可损害会阴、外生殖器、肛门、口腔,此即狐惑病。《伤寒杂病论》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诸病源候论》云:“狐惑二病者,是喉、阴之为病也。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而变成斯病。”

      斑疹期可出现神志迟钝、谵妄、两手抓空、大小便失禁、腹泻、咽喉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此即伤寒阴阳毒病。《伤寒杂病论》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肘后方》曰:“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已,狂言或走,或见鬼神,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脉沉细紧数……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 

      综观立克次体病的发生发展与《伤寒杂病论》所述极为相似,因此,可以认为汉代流行的伤寒可能是立克次体病。《伤寒论》是论述立克次体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治疗,《金匮要略》主要是介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