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新闻频道 >> 调查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一个民营医院院长的40年沉浮:和资本博弈 在夹缝中求生

  • 文章导读:每年有上千所新的民营医院从全国各地冒出来,又有一些民营医院悄无声息地消失,它们或被拍卖、或被合并,或被关闭。

    在一个强调医疗公益性为主的社会土壤中,民营医院的脆弱性与生俱来,稍有不慎,溃败将来得极为迅猛。与其命运紧密相连的,是中国民营医院背后的2万多个院长。

    这是一个非明星民营医院院长任元和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关生存的故事。和大多数民营医院一样,他和他的医院始终在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如何活下去。

    在他长达40年的院长生涯里,这家医院曾有过辉煌的时刻:

    从一个不足20张床位的小医院,发展成一个拥有30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医院。从年收入不足3万元,到年收入上亿元。也到衰落到一个尴尬的境地,欠债几千万无力归还,错过发展黄金期。

    在与强势的公立医院竞争中,院长任元和曾经凭借个人能力实现了医院的前两次扩建和跨越。

    到了第三次扩建时,任元和已经60多岁,他似乎无路可退,不得不选择和陌生的资本联姻,将公司卖给上市企业,借助上市公司的力实现医院扩张的梦想,却忘了资本的逐利性。

    起于微时;历经国企改制;在公立医院的夹缝中艰难生长;和资本的联姻中进退失据,栽了跟头,最后被转卖,前途未知。

    辽渔医院和它的院长任元和这40年的命运跌宕,也是这个大时代浪潮下民营医院生态的一个注脚。

    31岁的年轻院长,和一家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医院

    1980年的大连湾,港口正在迎接络绎不绝的渔船和商贾鱼贩,这是一家国有企业“辽渔集团”的地盘,它拥有国内最大的远洋及近海捕捞船队,以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下属医院——辽渔医院。

    这是港口附近唯一一家医院。说是医院,但床位不到20张,100多个医务人员中,除了少数中专毕业的医生,大多是工人出身的“赤脚医生”,或者改行来此的船员,他们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处理内科常见病,就连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也不会做。

    这里没有妇产科,更糟的是,方圆十公里内没有能生小孩的医院,有好几次,当地孕妇把小孩生在了前往大医院的救护车上。

    它在辽渔集团下属单位中常年业绩倒数,是固定的批评对象和反面典型。员工之间针锋相对,偶尔大打出手,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正常的医院。

    这一年,仅有31岁的任元和成了辽渔医院的院长,接了这个“烂摊子”。

    8年前内科专业毕业的任元和,看中了辽渔集团作为国有企业的福利待遇——选择去辽渔医院做医生,他可以分到一套房子。没想到,医院缺专业人才,他临时被调上来做了院长。

    为了短时间内整顿医院,任元和给自己设置了高强度作息:早上4点多起床,6点前到医院,到各个科室和病区巡视一遍,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是如此,每年除夕夜在医院度过。

    这个高度自律的作息一直坚持到现在。

    上任后,任元和决定要新组建的第一个科室就是妇产科。

    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医院内部多数人都反对,理由是弄不好就是两条人命。大医院还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何况辽渔这样的小医院?

    任元和很想干成这件事,但并没有急于表态。他找到了大连另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试图邀请她以专家的身份来医院说服医院里的同事们。这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考察了医院的环境和技术现状后,提出了建立妇产科的可行性。很快,任元和在外科病房加了10张床位,添加了设备,这就是妇产科最初的雏形。

    可能因为年轻,胆儿大,任元和不满足于此,妇产科建了4年,他想从简单的顺产手术扩大到难产所需要的剖宫产手术,但医院里没人敢做,于是自己挤出时间,去了另一家医院进修外科和妇产科。学了1年后,任元和自己上手做了一例剖宫产手术。

    就连任元和自己也没想到,在无痛分娩技术并不普遍的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组建没多久的妇产科,因无痛分娩技术获得了国家级的QC成果奖、大连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

    没过多久,妇产科又成为大连市首批爱婴医院、生育保险定点医院。

    因为收费不高,辽渔医院成了很多当地人生小孩的首要选择。辽渔医院的名气,一下子从大连湾传遍了整个大连市。

    任元和几乎都把握住了每一次的机会,除了组建能够带来名声和流量的妇产科,另一个重要的机会就是晋升二甲医院。

    1992年,全国医院开始定级,将医院分成十个等级。根据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指标,医院被分成一、二、三级,每级又分成甲、乙、丙三等。

    大部分有事业编制的国企医院对此无动于衷,也没有动力去做,因为评定越高的级别,医院要投入的精力、人力和物力就越大。

    辽渔医院作为一个国企医院,只有150张床,离二级医院起码的规模标准都不够。要想晋升二级医院,必须扩大规模,首先要建楼。

    彼时,听到任元和要晋升二级甲等的消息,周围都充斥着“好高骛远”的评价,连医院的老同事也不敢相信:能晋上二级乙等医院就不错了,晋二级甲等医院?想都不要想了。

    建楼最大的阻碍是资金短缺。当时辽渔医院所属的辽渔集团,虽然规模大,经营效益并不高,拿不出太多资金。一段时间内,任元和带着院办主任几乎每天走出去搞公关,最后终于筹到了建新楼需要的一笔钱。

    “现在回想起来,我这样一个要面子的人,在当时是如何突破内心的障碍,走出这一步的,自己都难以想象”。

    任元和模式:国企医院改制的范本

    为了给国企减负,全国很多地方刮起了一阵国企医院剥离改制的风潮。

    2004年,辽渔集团决定将辽渔医院剥离出来,和很多国企医院院长一样,任元和也迅速将辽渔医院改制成股份制的民营医院。

    多数医院在股份分配上不均,为日后医院内部矛盾埋了一颗隐形炸弹,比如院长占比高,股份几乎由管理层垄断,医院员工既失去了事业编制,也失去了话语权。

    辽渔医院改制时,任元和放弃了有管理层垄断股份的模式,采取了“全体职工入股自由、学科带头人和管理层相对多出资”的改制方案,将按规定经营者可持有的39%的股份缩减为15%,其余85%的股权份额留给了职工。

    最后,128个职工中有121个自愿参与改制,这种崭新的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当时一度被称之为“任元和模式”,还上了当地报纸。

    改制1年后,辽渔医院实际收入比改制前增加了30%,手术患者和住院患者分别增加了30%以上,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以上。隔年,任元和还被邀请去了全国医院改制会议,介绍辽渔医院成功改制的经验。

    与此同时,任元和对优势学科妇产科进行了两次扩建,平均月分娩量当时在大连市位于前两名,服务半径从大连湾周边扩大到大连的7个行政区。

    实际上,在辽渔医院发展的过程中,任元和有好几次“专断”的时刻:1980年建立妇产科、1992年坚持晋二甲医院。

    第三次,就是医院改制后提出继续扩建。

    辽渔医院改制的前后,其身处的大连湾正加速发展期,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颇具规模,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辽渔医院的外科、骨科、妇产科、透析室长期需要加床。

    任元和再次选择了扩建,希望将手术室、妇产科、透析室均扩大一倍,提议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赞成之声四起,有的担心扩建后没有病人造成房屋和病床闲置,有的害怕医院债务增加、影响个人收入和待遇。

    顶住压力扩建后,医院收入反而增加,医院职工的福利待遇比扩建前又提高了30%。

    医院的特色专科也逐渐为人所知:妇产科、骨科、心内科。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