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美容 >> 针推美容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针炙美容刺炙方法

  • 文章导读:

    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或患病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达到美容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由于灸法具有无损伤、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故常和毫针刺合并运用,或单独用于一些针刺效果不明显的病症,并适用于某些对针刺感到恐惧的美容者,因此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灸法的种类

        1.艾炷直接灸
        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灸。为防止倾斜,施灸前可先在穴位局部皮肤上涂以少量大蒜汁、凡士林或清水,以增加粘附性或刺激作用。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小体,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来掌握刺激程度,一般灸7-9壮为宜,直接灸临床又分瘢痕灸、无瘢痕灸和发泡灸三种。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用火点燃小艾炷,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再更换新炷。灸时可产生剧痛,术者可拍打施灸穴位四周,以缓解疼痛。待所需壮数灸完后,施灸局部皮肤往往被烧破,可予贴敷生肌玉红膏于创面,每日换贴1次,1周以后即可化脓,5~6周左右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临床常用于瘰疠,皮肤溃疡日久不愈,疣、痣、鸡眼及局部难治之皮肤病。

        (2)无瘢痕灸  施灸后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且灸后不留瘢痕。临床应用中、小艾炷,施灸时病人稍觉灼痛即去掉艾炷,另换一炷。以局部皮肤红晕、无烧伤、自觉舒适为度。临床适用于湿疹、痣、疣、疥癣及皮肤病溃疡不愈。

        (3)发泡灸  用小艾炷。艾炷点燃后患者自觉局部发烫时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见一艾炷大小的红晕,约1-2小时后局部发泡,一般无需挑破,外敷消毒纱布3~4天后可自然吸收。临床用于疮肿、瘰疬、白癜风、皮炎、疥癣等的治疗。

        2.艾炷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种灸法可产生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是临床广为应用的一种灸法。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放置穴位处或患处,上置艾炷施灸。老病人感到局部灼热疼痛,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放下再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多用于皮肤冷痛、虚寒性慢性病、面瘫、冻疮、皮肤慢性溃疡、疮癣等的治疗。

        (2)隔蒜灸  将鲜蒜切成3~4毫米厚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具体灸法同隔姜灸。隔蒜灸后多有水泡,注意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多用于治疗瘰疬、疮毒、皮肤红肿、瘙痒、毒虫咬伤、肺结核等。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平脐中,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适用于阳痿不起、滑泄、不孕、荨麻疹、瘙痒症,以及美容、保健、抗衰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加面、酒调和制成直径约2~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具体灸法同隔姜灸。多用于身肿、面黑有尘的皮肤色素沉着病和疮疡久溃不敛等。

        3.艾条灸
        是用薄棉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条,施灸时点燃一端,在穴位或患处施灸。艾条灸法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l~2厘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施灸3~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多用于面瘫、眼袋、皱纹、白癜风、皮肤瘙痒症、雷诺氏症、斑秃、荨麻疹、血管炎、风疹及皮肤疱疹久不收口等多种疾病。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2)雀啄灸与回旋灸  点燃艾条一端后,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称为雀啄灸。而将艾条反复地旋转施灸则称为回旋灸。本法适应症基本同上,但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4.温针灸
        是针刺和艾条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操作时,先将毫针刺入穴位内,得气后,将一段长1.5~2厘米的艾条穿孔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直至熄灭
    为止,为防止烫伤,可于穴位上垫一纸片。临床多用于治疗面瘫、面萎缩、眼袋、皱纹、冻疮、雷诺氏病、血管炎。

        5. 温灸器灸
        是利用专门器具施灸的一种方法。一般美容常用的有温筒灸和电热仪灸两种。

        (1)温筒灸  是一种特制的金属筒状灸具,内装艾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置于应灸的部位来回灸,以局部红晕为度。一般灸15~30分钟。本法常用于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适应症同艾条灸。

        (2)电热仪灸  电热仪是刮用一个可调稳压电源,根据治疗需要调节电压及电流大小,使电流通过特制的探头产生热量,达到施灸的目的。主要用于治疗眼袋、皱纹、面色萎黄等。

        (二)灸法的注意事项

        (1)施灸时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2)使用艾炷或艾条治疗的时间长短,均应以美容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施灸部位来决定。艾炷灸一般灸7~9壮,艾条灸一般约灸10~15分钟。

        (3)颜面五官、浅表大血管、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禁用直接灸。睛明、水沟等穴禁灸。

        (4)施灸后如皮肤起泡,小者可不作任何处理,数日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内液,外涂紫药水,再盖消毒敷料即可。

        (5)用电热仪照颜面穴位时,应用棉垫保护双眼。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一种杯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法或其他方法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吸附于身体某一部位或选定的穴位皮肤上,使局部产生充血、瘀血效应而治疗疾病、保健美容的一种方法。临床用于面瘫、带状疱疹、白癜风、神经性皮炎、痤疮、疥癣、疖肿、皮肤感觉丧失等。

        (一)罐的种类
        罐子的种类很多,有玻璃罐、竹罐、抽气罐、橡皮罐等,常用于美容的有以下几种。

        l.玻璃罐
        由玻璃制成,它质地透明,易于观察罐内皮肤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治疗时间。缺点是导热快,易破碎。

        2.竹罐
        用细毛竹制成长约6~9厘米,直径为3一6厘米的竹罐,罐的一端留节作罐底,另一端磨光滑作罐口。优点为轻巧、价廉、不易打碎、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燥裂、漏气。

        3.抽气罐
        常由小药瓶制成。将瓶底切去磨平,瓶口橡皮塞须保留完好,以便抽气时用。

        (二)拔罐方法及临床应用

        l.火罐法
        是用罐内火焰燃烧的热力,排出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皮肤上的方法,临床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闪火法  用止血钳挟住沾了质量分数为95%的酒精的棉球点燃,在罐内环绕一下
    再退出来,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部位上即可。

        (2)投火法  将易燃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在火未熄灭时迅速扣在应拔部位上。

        2. 水罐法
        将竹罐放在锅内煮沸,使用时将罐口朝下用镊子挟出,然后用干毛巾紧扪罐口,迅速将竹罐扣在应拔部位上。

        3.抽气法
        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瓶紧扣在应拔的部位上,用10毫升注射器针头将橡皮塞穿透,抽出瓶内空气即可。
        4. 闪罐法
        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然后再拔上,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多用于虚证、皮肤麻木

        5. 走罐法
        在应拔罐的区域涂上一些凡士林,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患处,医者双手将罐子向上下或左右平推,至皮肤潮红为度。常用于肌肉丰厚处及病变范围大处。

        6. 刺络拔罐
        先以三棱针、皮肤针等点刺或叩刺皮肤穴位,再用闪火法将罐子吸附于点刺部位或穴位处,以加强治疗效果。一般出血量掌握在1~5毫升左右,超过10毫升为出血过多。出血量可由针刺深度及拔罐时间加以控制。本法多用于治疗痤疮、皮肤瘙痒症等。

        (三)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1)应在肌肉丰厚、毛发少的部位拔罐,肌肉少、骨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2)用火罐法时,应注意防止烧伤,并且应将水甩干,以免烫伤皮肤。

        (3)拔罐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留罐时间太久,则皮肤易起泡。若皮肤上有小的水泡,
    无需处理,几天以后可自行吸收;水泡过大时,可用消毒注射器将泡刺破,放出水液,外涂龙胆紫或质量分数为2%的碘酒,覆盖消毒敷料,以防感染。

        (4)起罐后,局部皮肤呈青紫瘀血现象均属正常,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则不宜在原位再拔罐。

        (5)有出血倾向者、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拔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