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概念首先由Symmers提出,是指以病理表现为微血管内皮损伤、管腔狭窄和微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
最常见的TMA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及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其他可造成TMA病理特点的疾病有恶性高血压、恶性肿瘤(如乳腺、胃肠道、前列腺及肺的腺癌)、移植相关性(可能与药物、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有关)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硬皮病肾危像等)、妊娠相关肾病(如HELLP综合征)及部分与药物相关的TMA等。
1925年Moschcowitz首先报告TTP的临床表现,即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肾脏损害及发热。HUS于1955 年由Gasser首先报告,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衰竭三联征。TTP常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突出表现,肾脏损害可以较轻,而HUS以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但TTP与HUS临床有时难以区分,主要临床表现常重叠,因此有部分学者称其为TTP-HUS。
近年的基础研究显示,TTP患者H因子活性下降及vWF因子剪切酶活性下降与TMA有密切关系,而在HUS患者中,由大肠埃希菌产生的Vero 细胞毒素(VT)及志贺杆菌产生的志贺杆菌外毒素Ⅰ型(STX)可与内皮细胞膜上的球丙糖酰基鞘氨醇(Gb3)结合,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继而引起微血栓形成。
此外,对TMA病变中的血栓组成成份分析发现,TTP患者微血栓的主要成分为vWF和血小板,不含有纤维蛋白,而HUS则以纤维蛋白沉积为主,这进一步提示TTP与HUS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两者可能为不同疾病。
目前认为内皮细胞损伤是TMA病变的始动和关键因素(图1)。
值得注意的是,除TTP与HUS外,其他具有相同或相似TMA病理特点的疾病,哪些应归于TMA,哪些不应归于TMA而应称为“类TMA综合征(TMA-like syndromes)”有待进一步探讨(表1)。目前部分学者建议妊娠相关肾病(如HELLP综合征)、恶性高血压、抗磷脂综合征、血管炎等不应归于TMA,而应称为“类TMA综合征”或继发性TMA。
因此,随着对TMA的广泛认识,急需对其进行重新定义及分类,同时随着近年来TMA基础研究的进展,必将有助于对TMA的认知、定义及分类。
表1 TMA 与类TM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经典TMA | 类TMA综合征 | |
血小板减少 | + | + |
破碎红细胞比例 | 2%~10% | 0~5% |
溶血表现 | ++ | + |
临床病因 | 特发性 | 手术、结缔组织疾病及血管疾病、感染、药物、肿瘤、移植等 |
肾脏表现 | 轻度至重度 | 轻度(常与原发疾病相关) |
发热 | 常见 | 少见 |
典型表现 |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 包括 ARDS、胰腺炎、肝炎、和急性肾衰竭 心肌梗死、周围肢体缺血综合征及其他 |
vWF | 异常多聚体 | 不确定 |
vWF剪切酶 | 明显减少 | 不确定 |
血浆置换疗效 | 好(如早期应用) | 不肯定(但肿瘤及移植相关性, 疗效差) |
复发 | 常见 | 极少(除移植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