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抗栓药物抵抗
一些血小板异常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仍发生了血栓性事件,表现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原因可能与药物剂量不足、环氧合酶(COX)-1多态性、COX-2抑制不足和GPⅡb/Ⅲa受体多态性等有关。给予高危患者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并不间断给药保持药物浓度维持稳态是对抗一过性血小板功能亢进和数量增多的策略之一。对于COX-2表达增加的患者,应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此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血小板药物也可增强抗栓效果,如对ACS患者或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可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于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或者血栓负荷较重者,可加用静脉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于非ST段抬高ACS患者,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阿司匹林降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一阿司匹林治疗。
氯吡格雷抵抗与细胞色素P4503A代谢活性、ADP受体多态性和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差异有关。目前,可通过增加药物负荷和维持剂量,以及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来应对氯吡格雷抵抗。
图 血小板活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示意图
血小板活化和凝血过程密不可分,呈级联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胞表面促凝血因子表达,激活血小板。活化的血小板联合非血小板依赖性凝血级联反应共同促进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可激活血小板,放大凝血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暴露于高浓度促凝物质中,最终破裂诱发临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