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分类及分层诊断
4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即Binswanger(BD)病。指影像学表现为:
① 多发性腔梗;
② 中、重度(多为重度)白质脱髓鞘;
③ 脑萎缩;
④ 脑室扩大(图2)。从影像学上呈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样表现,但我认为还不能完全与BD等同。因BD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单纯多发腔梗伴白质脱髓鞘等影像学表现不一定完全符合BD临床诊断要求,但其发展最终倾向是向BD发展,因此对影像学表现为多发性腔梗伴严重白质脱髓鞘者,临床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亚型:
4.1 分类
4.1.1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型
该病目前临床无统一诊断标准,综合各家意见除影像学表现外,临床诊断要求可概括为:
① 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全身性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
② 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多呈阶梯式渐加重;
③ 有卒中发作史;
④ 有因多次卒中而累积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在数月或数年内累积出现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神经损害体征)。如偏瘫等锥体束损害,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损害,假性球麻痹等;
⑤ 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以近记忆力障碍、意志缺乏、构音障碍、情感改变等皮质下损害重,并以陷窝性痴呆为特征,皮层高级功能障碍相对较轻;
⑥ 排尿障碍;
⑦ 步态障碍。
4.1.2 可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型
影像学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完全具备者,可暂定为该型。
4.2 分类及分层诊断的意义
4.2.1 把腔隙性脑梗死与临床表现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功能性腔梗引进来,取消了笼统的、不完全符合事实的“无症状性腔梗”。
4.2.2 分类诊断名称能反映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逐级严重程度,分类级别越高病情越重,明确反映腔梗发展规律。
4.2.3 把腔隙性脑梗死与其伴发的危险因素联结起来,综合考虑。
4.2.4 方便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