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主导品种介绍

时间:2008-12-18 下午 05:13:55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作者:佚名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同步增长,心血管药物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出来,在众多新品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吸引了商家学者的眼球。这一大类药物成熟较晚,也倍受关注,目前应用的药品中,β阻滞剂、钠阻滞剂和钙阻滞剂在医院中占据较大比重,钾离子通道阻滞剂是近年开发的药品,已逐渐成为临床中的一支生力军。

  一、流行病学特征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病的快速上升,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应增多,约占心血管疾病的20%,心律失常的种类很多,以心律不齐发生的频率分类,大致可分为快速心律、慢性心律及不规则早期收缩三大类。快速心律的常见表现是上心室频脉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及心室频脉,而慢速心律主要是窦房结病变及房室传导障碍等。

  心律不齐的直接致命性影响较少,但常伴有心血管栓塞或卒中后致残的危险,受其影响非瓣膜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将高于普通人5倍,而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发生卒中机率高达17倍。房颤在普通人群中仅占0.57%,而在心脏病和老年人中的发生率高出许多倍,比重约占4%,在临床中已受到了高度重视。

  心房纤维性颤动(AF)属于恶性心律失常症状之一,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心律不齐,危及了许多人的生命,在心脏手术中,房颤发生率为32%,多数病人虽能忍耐,但心动过速和心房收缩不正常,导致患者低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使卒中危险系数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组织结构逐渐变化,心房扩大、心肌萎缩、传导组织减少及纤维化的影响,导致了手术中心房传导延长和心律失常阈值降低,使术后不良因素和房颤的机率增多。

  迄今为止,人类对于房颤、室颤这一难题尚未较好的征服,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约有720万心脏病人患有心律失常症,美国患病人群约占30%;每年原发性房颤住院者为21.5万人,继发性房颤已超过140万人次。
 
  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特点,总体上是南低北高,而且已有年轻化和不断增长的趋势,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脏搭桥手术的年龄已向前推进了5~10岁,非药物疗法中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的迅速发展,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虽然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药物疗法仍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具有简捷方便、顺应患者心理的特点,能较好的改善与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关键是降低心肌梗塞猝死率。

  二、总体市场观望

  抗心律失常药特点是:药物研究进展较快,临床药品门类较多,市场上具有卓越业绩的新品甚少。该类药物通常采用Vaughan Willims分类方法,按其电生理作用不同,分为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四大类,临床应用的药物已近40个品种。

  奎尼丁自1918年开始用于临床,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作为这一类药物中的标准制剂,应用较早的还有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由于副作用的影响,目前用量渐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普罗帕酮、氟卡尼、恩卡尼相继应用,该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而发挥作用,是具有较强活性的钠通道阻滞剂。

  20世纪最后几年,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新添了几个品种,其中: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吡美诺1995年在日本上市,相隔四年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开发的尼非卡兰获准上市,被誉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唯一有进展的药物。新型第Ⅲ类钾通道阻滞剂“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司美利特”是近年开发的产品,为兼有一定Ⅰ类活性的第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是我国有待于进一步推广的重要品种。

  纵观世界心血管药物市场,2000年全球最畅销的500种处方药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约28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3.5%,有效且安全的主要品种约占1/2。其中:心房心律不齐药物占据78%,心室心律不齐的药物约占20%,能够修复心律失常及副作用小的候选药物,已成为具有竞争性品种。

  从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构看,应用成熟的药品与国外差距较小,治疗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用药中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均具有较高的普及率,控制房颤和房扑心室率的药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新型第Ⅲ类钾通道阻滞剂已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

 

[1] [2] [3] [4]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