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针对某一证型疾病一般的症状表现,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剂型,供医生临床辨证后使用的一类药物。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记载了包括丸、散、膏、丹等剂型的多种中成药。今天,许多中成药品种依然为广大民众熟知习用。在承认中成药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是中医药理论精髓,在应用中成药治疗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时,一定要辨清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药物。同时强调,在许多情况下,中成药治疗不能替代西医治疗。
根据高血压类型选择中成药
中医根据高血压患者症状、体质的寒热虚实等,将高血压分为肝阳偏亢型、肝肾阴虚型、痰浊中阻型、气血亏虚型等证型。很多医生往往看不懂“处方组成”和“功能”,仅仅根据说明书“主治”项,只要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或病名就作为选择依据。举例来讲,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丸等中成药或珍菊降压片等中西药合方制剂适用于肝阳偏亢型高血压,如果用于气血亏虚型或寒瘀症状明显的高血压患者,会造成体质越来越偏颇。反之肝阳偏亢型高血压患者如果用了气血亏虚型适用的药物,往往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说明书常常写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但药物组成不同,其药性差异也很大。这些“活血化瘀”中成药中最为常见的两种中草药成分为川芎和丹参(表2)。
川芎、丹参虽然都是好药,但好药还须用对了才能发挥疗效。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医生将丹参和川芎的药性混淆了,认为都是活血化瘀药,随便用哪个都行。例如在临床上,医生往往认为心肌缺血不发作的时候,用以丹参为主的药物,心肌缺血发作的时候再用以川芎为主的药物,这是当前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使用中较大的误区,也是临床由于不合理用药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的常见原因。
小结
近年来,许多医药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来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方面,对血液、血管、心脑细胞等的病理环节具有明确的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但在实验中提示有相似作用的活血化瘀中成药却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因人而异,这提示,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研究结果只能作为佐证,不能代替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