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学改变
目前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和IFN-α。核苷(酸)类似物的靶点是HBVDNA聚合酶,虽然能够较强地抑制HBVDNA的复制,但不直接作用于蛋白质翻译过程,仅仅通过减少合成病毒抗原的模板——mRNA来降低抗原表达。IFN-α虽然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和部分免疫调节作用,但也不能对病毒生活周期的每个环节发挥抑制作用,其中免疫调节所获得的持久免疫控制是IFN-α疗效维持的关键因素。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始终离不开机体免疫系统自身功能的恢复。
CHB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理想的抗病毒治疗经历三个阶段的重要变化:①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水平之下,血清ALT恢复到正常水平;②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③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在每个阶段机体抗HBV免疫反应是不同的。
抗病毒治疗获得HBVDNA抑制相关的免疫学改变
早在1996年,Marinos等发现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虽然病毒载量被完全抑制,但只有一部分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呈现显著的CD4+T淋巴细胞反应,这一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不同。Boni等发现在拉米夫定治疗早期CD4+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高,但6个月后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HBV特异性CTL反应也不能长期维持,因而患者很难维持长期、持续的病毒学反应。同样,阿德福韦酯虽然可以更好地抑制HBV复制,提高CHB患者的髓样DC(mDC)数量和功能,但也不能使CD4+T淋巴细胞功能完全恢复。Evans发现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体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上PD-1分子表达显著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和患者HBVDNA水平显著正相关。我们实验室的研究也发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体内Treg/Th17比值下降的程度和患者HBVDNA水平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在抗病毒治疗的第一阶段,HBcAg特异性CTL反应、PD-1分子、Treg/Th17比值等可以预测HBVDNA的降低,但我们也能看到,在这个阶段机体抗HBV免疫反应的恢复是暂时的,并不持久。
抗病毒治疗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的免疫学改变
临床上,HBeAg血清学转换被认为是CHB重要的预后判断指标。Stoop等研究发现,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内的Treg水平高于HBeAg阴性患者,而且PEG-IFN-α2b治疗有效的患者比无效的患者外周血内有更高水平的Treg。事实上,其他重要的免疫细胞如浆细胞样DC(pDC)数量变化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密切相关。不仅是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变化也可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Rossol等研究发现,IL-12的变化与HBeAg阳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HBeAg血清学转换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侯金林教授课题组最近的研究发现,抗病毒治疗后的第12周,患者血浆内IL-21水平可以预测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实际上,一些关键的免疫调节分子也与HBeAg血清学转换有关,Evans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D-1分子在HBeAg阳性患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上的表达较HBeAg阴性患者显著下降。由此可见,HBeAg血清学转换阶段,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关键免疫细胞(mDC、pDC等)增多、细胞因子升高(IL-12、IL-10、IL-21等),以及关键免疫调节分子(如PD-1分子)得到了恢复。
抗病毒治疗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相关的免疫学改变
HBsAg的血清学转换,即HBsAg消失并出现抗-HBs,是抗病毒治疗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第三步。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到目前为止,鲜有关于第三阶段免疫学指标的报道。究竟是什么机制限制着HBsAg的血清学转换呢?目前的研究还未阐明。Sarrecchia等最早报道了1例HBsAg阴性、抗-HBe和抗-HBs均阳性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该患者应用针对B细胞的抗肿瘤药物利妥昔单抗后,导致HBV感染的复发,并最终进展为肝衰竭而死亡。随后,其他实验室也相继报道了这一现象。上述研究结果提示,B细胞可能在HBsAg的血清学转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通过对CHB患者和发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IFN-α治疗后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血浆中的IgG和IgM的水平明显低于CHB患者;同时还发现,针对HBsAg的特异性B细胞功能的恢复与HBsAg的血清学转换密切相关。
通过“广义”抗病毒治疗,恢复机体免疫应答
“广义”和“狭义”的抗病毒治疗理论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抗病毒治疗理论。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仅仅抑制病毒的复制,而无法肃清病毒抗原和HBVcccDNA,是一个“狭义”的抗病毒治疗;基于对HBV复制周期和CHB发病机制的看法,要想最终到达肃清cccDNA,唯有通过恢复机体自身的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对,特异性地清除HBV感染细胞,使残留于肝细胞内的HBVcccDNA降解,达到彻底根治HBV感染的目的,这被称为“广义”的抗病毒治疗。
其实,人们很早就已经在无意识下开始应用“广义”抗病毒理论,通过各种方法恢复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达到治疗CHB的目的。IIan等最早报道了将抗-HBe和抗-HBs抗体双阳性供者的骨髓输注到CHB患者的体内,结果达到了完全清除HBV的效果。我们应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移植的方法治疗CHB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有很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CIK的治疗效果与其部分恢复机体mDC的功能密切相关。
“爬坡假说”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和临床观察到的现象,CHB抗病毒治疗须跨越三座“大山”才有可能使患者恢复健康。这三座“大山”是:①病毒持续存在,病毒持续复制,存在大量病毒抗原和cccDNA;②肝脏病理学异常,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等。③机体抗HBV免疫应答低下,机体固有和特异性免疫损伤及肝脏免疫耐受增强。基于上述原理,我们又提出了CHB治疗的“爬坡假说”,即应首先进行最基本的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HBVDNA复制和抗原合成,为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压”;同时进行保护肝脏的治疗,阻断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仅抑制病毒复制似乎仍无法恢复受损的免疫系统,须借助外力进一步提高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即在抗病毒和保肝治疗基础上联合有效的免疫调节治疗,帮助患者发生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充分恢复患者抗病毒免疫应答,最终达到持久清除病毒、恢复机体保护性免疫的目的。
最终,在“广义和狭义抗病毒理论”和“爬坡假说”的指导下,如何运用现有的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免疫治疗手段,降低机体内的病毒载量,诱导恢复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最终达到将HBV彻底从机体中清除的目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上一篇专业医学: 美肝会:关于最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丙肝
- 下一篇专业医学: 2012《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管理共识》——王福生解读
疾病预防更多
[疾病预防][组图]科普-TVB老戏骨不敌胃癌病 | |
[疾病预防][图文]大学生吃曼陀罗种子祛痘住 | |
[疾病预防]警惕!慢性肾病六大信号 | |
[疾病预防]有些头痛不能硬扛 | |
用药常识更多
[女性保健][图文]子宫肌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
[女性保健]为什么不孕?注意两种体质女性最 | |
[女性保健][图文]小便后,到底能不能用纸擦 | |
[女性保健][图文]冬天手脚冰凉?用好一汤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