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

时间:2014-10-20 下午 09:46:03   文章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    作者:佚名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一)初期。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二)极期。
        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五、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依据为:
        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定义。
        1.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并且体温≥38.6℃者。
        2.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3)不明原因猝死。
        3.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
        (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
        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七、病例处置流程
        (一)留观病例。
        1.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项的留观病例,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采集标本,按规定在定点医院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检验;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3)仍发热但不足72小时,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对仅符合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标准的留观病例,按照标准防护原则转运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诊断为其它疾病者,按照所诊断的疾病进行管理和治疗;
        (2)体温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者;
        (3)发热已超过72小时,而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二)疑似病例。
        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治疗。及时采集标本,按规定在定点医院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检验;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
        3.若发热不足72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
        (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
        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
        八、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补液治疗:有证据表明,早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治疗,可明显提高存活率。可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保肝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应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发现继发感染。一旦发生继发感染,应早期经验性应用抗生素。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及时行氧疗等呼吸功能治疗。
        病原学治疗:未经过人体学试验的三联单克隆抗体(ZMapp),在紧急状态下被批准用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治疗。目前已有7人接受此治疗,5人获得较好疗效;恢复期血清治疗曾在小范围内应用,亦似有较好的效果,但和ZMapp一样,还有待于在应用时机、不良反应等方面做进一步观察,目前无法推广应用。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