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肝功能检查的转氨酶两项
【医学决定性水平】
1.300U以上 为肝细胞严重损害危险值。2.40U以上 应检查生物学变异(如肥胖病、药物等)和继发性肝损害。3.20U以下 可以除外生物学变异和病理学改变。
急性肝炎在症状出现前即可能有谷丙酶增高,但究竟是在症状出现前多少天,尚无确切资料。个别病例被观察到在症状出现前10天、27天、65天即有谷丙酶增高。急性肝炎出现症状后,通常在3周内升至高峰,4-6周下降,7周后进入正常范围。亦有部分病例在两个月恢复正常者。一般说来。谷丙酶的恢复略迟于临床症状的恢复。无黄疸型肝炎谷丙酶阳性者,一般说来比黄疸型者低,由于各家报告的病程或病期不同,其阳性率为25%-66.7%不等。痊愈之病例亦多在4-5周内下降至正常,少数病例于一年后仍持续增高。迁延性或慢性肝炎谷丙酶升高者约占59.4%左右。症状明显时谷丙酶较高,反之,症状消退时谷丙酶亦较低。
【 处理及治疗】
必须从病史、症状结合体征及化验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如果谷丙酶升高的程度不超出正常值的一倍,也可能无任何临床意义,可作为继续观察的对象,短期内复查一次。如果复查仍稍高或初次检查时即明显升高,兼有(或无)隐昧之症状及体征,则应深入地作更详细的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作十二指肠引流、胆囊造影、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大便孵化毛蚴等。如仍不能明确 诊断,必要时可考虑肝穿刺活检,切忌草率地把谷丙酶升高都认为是肝炎。对肝炎患者谷丙酶长期不恢复正常,除考虑肝炎病变之迁延反复外,还应该想到脂肪肝的可能。近年观察一部分肝炎患者,由于长期摄取丰富的营养,体重逐渐增加,症状虽减轻甚或基本消失,但体力反而下降,肝功能亦不恢复,甚或脂肪肝形成。故对肝炎患者的治疗,在一定时期休息及营养确甚重要,但过长时间的或片面地强调休息及营养,以致摄取过多,消耗过少,未必有益。如果用药种类太多或用药时间太长,有时还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因为多数药物都在肝脏内处理,经常用多种药物及长时间的治疗,则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因此,对于长期轻度谷丙酶升高而又无体征变化或其他肝功变化的患者,除一般生活上注意及定期观察外,不一定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
人们对转氨酶存在各种错误认识,认为转氨酶升高就是肝炎;转氨酶异常就有传染性;转氨酶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呈正比等等。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转氨酶水平正常与否,不能代表肝脏功能好坏。如以下几种情况:
转氨酶正常,肝脏损害存在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指标一直是阳性,但转氨酶从来没有升高过。对这样的病人做肝脏活组织检查却能发现肝脏炎症反应很严重,有的已经发生了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转氨酶很高,是一时性的肝损害 比如服用某种对肝脏毒性较强的药物,停药后就恢复到正常。大多数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在发病期转氨酶很高,经过短期休息和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一次性大量喝酒也会有类似现象。
转氨酶不高,黄疸很深 有三种情况:一是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做肝功能检查时血液胆红素很高,而转氨酶不高,可见于胆管结石、胆道和胰头周围的肿瘤患者。二是重型肝炎,患病早期,转氨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胆红素在较高的水平上,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胆红素越来越高,转氨酶反而下降及至正常,这是病情严重的信号。三是瘀胆型肝炎,以肝内小胆管损害为主,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比如各种少数急性黄疸型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等。
转氨酶正常,肝病已晚期 某些肝硬化和肝癌病人,肝功能很糟糕,但转氨酶却正常。不少人因为有了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者体检时发现其它异常才得知原发疾病,隐源性肝硬化是其中一种。
转氨酶长期异常,但水平不高 多见于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后的酒精性肝炎等。转氨酶水平大多在100—200单位之间,小于100单位的慢性肝炎病人最需要重视,因为这类病人人数最多,病情持续发展,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转氨酶轻度增高的脂肪肝 患脂肪肝转氨酶一般不超过100单位,这种人一般体重超标,这与饮食结构不当、饮食无量、嗜酒无度、缺乏运动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