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菌痢的发病高峰在7、8、9月份,以2~7岁儿童多见。此病发病急、变化快,如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小时内死亡。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治至关重要。现将中毒型菌痢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措施简述如下。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发病后,中毒症状多发生于24h内。中毒症状重,但消化道症状不一定重。除急性菌痢表现外,突出有高热,体温40℃以上,偶见体温不升。面色苍白或紫绀,精神萎靡、嗜睡、躁动、谵妄、昏迷。根据微循环障碍突出的部位不同而分为四型:
(1)脑型:以脑微循环障碍为主。本型占中毒型菌痢的大多数,多见于1~7岁儿童。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嗜睡、烦躁或昏迷,全身肌张力增强,以致反复惊厥,严重时出现脑疝、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节律不整、胸闷或呼吸暂停。
(2)休克型:以全身内脏微循环障碍为主。儿童和成人均有发生,但成人多见。表现为四肢冷,皮肤花斑,表情淡漠但神志清楚;血压低,脉压差小,心率快,脉搏微弱;尿少,成人尿量小于30ml/h,儿童及婴儿分别小于20ml/h及10ml/h;少数可表现为高排低阻型休克,面色正常,四肢末梢暖,尿量少或正常,重症紫绀者预后差。
(3)肺型:主要为肺微循环障碍。又称休克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此型发生率低,病死率高。常在发病后 16~24h,继脑型、休克型之后的恢复阶段出现,但也可在病初迅速出现,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吸气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一般吸氧不能缓解。症状重而体征轻,晚期肺部有干、湿音。
(4)混合型:以上三型,任何两型同时或先后出现,均称混合型,此型少见。
2.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象、粪便检查及粪便培养,同急性菌痢。
(2)痢疾杆菌快速鉴定方法:
①RCR 检测:出结果快,但不能区别志贺菌与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可用于某些特殊情况;
②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增菌乳胶凝集法等,快速简便,但阳性率不高,对检测条件要求较高,故未能广泛开展。
(3)血生化检查:血pH下降、二氧化碳结合率下降,低血钾、钠、钙、镁,血糖升高,同时可伴有血胰岛素、C 肽、皮质醇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情危重程度一致,常可提示预后。在死亡病例中,可见儿茶酚胺极度升高。疑为肺型者,必作血气动态观察,表现为不易纠正的低氧血症。必要时查心肌酶谱。
3.心电图检查:有时可发现症状不明显的心肌梗死。
4.肺X线检查:肺型毒痢者的密度降低,网状形或点、片状影,晚期呈现“白肺”。
5.微循环检查
甲襞及眼球结膜微循环管袢数减少,血流速度慢,红细胞聚集。必要时查与 DIC 相关指标。结合上述诊断依据,凡急性菌痢,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即可诊断为中毒型菌痢:
(1)呼吸衰竭;
(2)循环衰竭;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6.鉴别诊断
(1)高热惊厥:单纯高热惊厥者,以6个月~3岁多见,6岁以上罕见。惊厥多发生于发热后12h内,体温39℃以上,多有高热惊厥史。在1次热症中,仅发作1次,连续2次以上者少。惊厥后数分钟神志恢复清醒。
(2)脱水休克:脱水所致之低血容量休克与休克型毒痢不一样,休克出现较晚,常在病程24h后,休克前有严重呕吐、腹泻,常有水样便,每次量多;中毒症状较轻,不一定有高烧;有重度脱水的症状与体征,如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声音嘶哑等。
(3)脑型疟疾:患者常来自高疟地区,如非洲、拉美等热带国家,或国内的云南、海南、贵州等。高热伴明显意识障碍而无腹泻,需反复作厚血片查疟原虫及大便常规。
(4)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或休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重度中暑、肠穿孔致腹膜炎、败血症等,均应注意与中毒型菌痢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