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严重进展性的疾病谱。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QMI)和心脏性猝死。
200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了《”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此结合《共识》帮助全科医师了解ACS的诊断和治疗。
ACS的诊断
提示ACS的胸痛特征
① 胸痛为压迫性、紧缩性、烧灼感、刀割样或沉重感;② 无法解释的上腹痛或腹胀;③ 放射至颈部、下颌、肩部、背部、左臂或双上臂;④ “烧心”,胸部不适伴恶心和(或)呕吐;⑤ 伴持续性气短或呼吸困难;⑥ 伴无力、眩晕、头晕或意识丧失;⑦ 伴大汗。
注意 ① 女性、糖尿病患者和老年患者有时症状不典型;② 应除外创伤导致的胸痛;③ 分诊护士应对有上述胸痛症状的患者立即给予心电图(ECG)检查。
提示非典型心绞痛特征
① 胸痛为锐痛,与呼吸或咳嗽有关;② 胸痛与转动身体或按压身体局部有关;③ 持续时间很短(<15 s)。
注意 ① 非典型胸痛不能完全除外ACS;② 传统的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的价值有限,其价值低于临床症状、心电图发现和心脏标志物。
临床可通过病史、症状、体格检查、ECG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检查诊断ACS。该病应与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和肺栓塞等疾病鉴别。ACS患者可有典型的ECG及心肌坏死标志物变化。
ACS病情发展过程中ECG的变化
超急性期 发生于冠状动脉闭塞10分钟至数小时内,ACS的典型改变是巨大高耸的T波或ST段呈直立型升高,此时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若处置不当极易发生猝死。
急性期 历时数小时至数天,从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到出现坏死性Q波,最后至ST段恢复到等电线而T波倒置。
亚急性期 在发病数天至数周后,表现为病理性Q波,T波逐渐恢复或表现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如ST段升高持续6个月以上,可能合并心室壁瘤。
陈旧期 ECG仅残留病理性Q波,若为小面积心肌梗死,可不遗留病理性Q波。
注意 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突发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呕吐或原有高血压但无原因性血压突然降低。故对于胸痛或胸闷较重且持久的老年患者, 即使ECG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ACS的可能,短期内进行复查。
ACS的治疗
ACS是冠心病患者的不稳定状态,90%的ACS是不稳定斑块所致。故其治疗要纠正不稳定斑块与不稳定血流,使患者状态稳定。再灌注时间越早,并发症越少,患者预后越好。
目前,ACS治疗的新观念更强调危险分层,仅高危患者行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其他患者可积极地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及降脂治疗,以防治不稳定斑块的极度活化。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须积极开通血管恢复血流,可通过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使心肌再灌注。指南要求的溶栓时间是入院后30分钟内,球囊扩张是入院后90分钟之内。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禁用溶栓药物。纤维蛋白溶解剂可进一步激活血小板聚集及激活凝血酶,促进血栓加重,导致原来未完全闭塞的冠脉完全闭塞。
不管ST段是否抬高,都可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抗凝等基本治疗。
基层医师可使用硝酸脂类药物改善血压及心律稳定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应注意:① 静脉给药时剂量应逐渐上调至症状减轻或出现副反应;② 短期(24~72小时)持续滴注;③ 症状控制后改口服;④ 注意耐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