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和诊断误区

时间:2007-10-22 下午 09:27:10   文章来源:中医人 收集整理    作者:吴祥 李昉  


临床意义
    

 临床医师若能及时地识别和认识超急性损伤期心肌梗死的这些心电图改变,对早期诊断AMI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其重要性有:
   
1.动物实验证明,超急性AMI,此时如给闭塞的冠状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使相应心肌组织尽早恢复血流灌注,可以免除心肌坏死。临床上亦可观察到一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超急期心电图改变,经积极治疗后可不发展为心肌梗死。
   
2.对极早期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治疗即使发生了心肌梗死,也可使梗死范围缩小,晚近研究认为,心肌梗死的缺血区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着边缘区,即使是缺血区缺血程度也不均匀,此时虽然冠状动脉有严重的供血不足,但心肌损伤仍处于可逆性阶段,如果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心肌供氧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则可保护边缘区,减少缺血区,缩小梗死面积,从而减少泵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大大地改善预后。
   
3.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或十余小时时,室颤的发生率高,若能及早诊断,采取有效措施将可降猝死率。在超急性损伤期时心室的舒张期极化状态有显著差异,并且在损伤组织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存在显著不同的电病理状态,即一种时相混乱状态,加之,损伤心肌内的传导延缓,引起损伤性传导阻滞以及房室传导障碍等,促使电病理状态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室颤发生。如Lawrie观察600例AMI患者共发生室颤24次,其中20次(80%)在发病后4小时内发生。Kortes等指出,AMI发病后1小时死亡病人中15%~30%为室颤所致。笔者报道53例AMI的心律失常,其中14例死亡,多数亦为梗死早期并发室颤而猝死,因而及时认识超急性损伤期心电变化,对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