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检测

时间:2009-2-12 下午 01:08:22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作者:佚名  

   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部分阶段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痛,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以及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衍变。常并发心律失常及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心肌梗塞的类型:

   根据心电图诊断可分为Q波性心肌梗塞(即习惯所称的透壁性梗塞)和非Q波性心肌梗塞(即心内膜下梗塞)。

   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可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一般指发病后4周内)和陈旧性心肌梗塞
早期诊断AMI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急症,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时间为降低死亡率的关键。AMI致死的重要原因是不能早期诊断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因而,研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早期诊断试剂,是目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率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的迫切需要。

   WHO提出的AMI诊断标准1979年WHO建议的AMI诊断标准有三条:

⑴典型的胸痛病史;
⑵ECG异常改变,出现Q波或QS波,持续1天以上;
⑶心肌酶测定值的持续异常或先升高后降低,这种变化与酶的特性以及发病时间相符合。至少应符合其中两条方可诊断为AMI.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AMI病人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病人缺乏心电图(ECG)的特异改变。若单独依靠心电图改变和临床症状,AMI的诊断符合率仅为75%。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理想的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特点:

   高度的心脏专一性
 
   心肌损伤后血中标志物浓度水平很快增高,血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与损伤程度成比例增高后持续时间长,检测方法简便、费用合理,检测时间(Turn around Time,TAT)短;其诊断价值已经临床证实

  心脏标志物的分类:

   1.心脏损伤早期标志物
 
 在胸痛出现6小时内血中浓度升高,虽然其心肌特异性相对都不高,但早期标志物的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进而有助于早期治疗,肌红蛋白、CK-MB、 C-反应蛋白等。
 
 2、心脏损伤确定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发病后持续升高几天乃至两周。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历史演变:
 
 心肌酶谱的测定

 
 1979年WHO提出了AMI的诊断标准,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LDH) 、CK以及同工酶组成血清心肌酶谱,在20世纪60、70年代在诊断AMI时起过重要作用。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70年代初以来被公认为诊断AMI的“金标准”并沿用至今。

 CK及同工酶
 
 CK-BB存在于脑组织中,主要对脑卒中、脑炎等脑损害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心肌心血管疾病诊断无临床意义。CK-MM在心肌病变时也明显升高,但特异性较MB型低。CK-MB占心肌总CK的15—25%。CK-MB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至今为止诊断AMI的最佳血清酶指标AMI时CK-MB的变化特点

   AMI发病后3—8小时血清中CK-MB增高,24h达到高峰,2—3日恢复正常。
CK-MB的检测方法的演变:

1.电泳、柱层析 2.免疫抑制、免疫沉淀 3. CK-MB质量(CK-MB mass)分析的方法1985年,Chan等首先报道了这种方法。CK-MB质量(CK-MB mass)测定的方法避免了活性检测中可能遇到的干扰(如巨CK等),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适合于自动化,优于其他检测CK-MB的方法。1990年后逐渐被广泛接受 。

 

[1] [2] [3]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